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 >> 傳承中國二十世紀建築遺產離不開科學文化觀

傳承中國二十世紀建築遺產離不開科學文化觀

日期:2016/12/14 10:53:56      編輯:古代建築

        建築史是最有溫度的城市科學文化史。結合中央城市工作會議強調的城市文脈的繼承和發展,審視此命題意義重大。建築哲人說,沉寂的建築在向人類訴說什麼?它不僅要講是誰創造了它,又為什麼將它塑造成這個模樣,還有與之相連的科學技術支撐條件,城市的標志性、文化修養、藝術情趣乃至建築背後的人和事件,那是些極其豐富的科學文化“故事”。因此,追溯20世紀中國建築百年發展脈絡,不僅對豐富中國科學文化的理論體系具有價值,更對普及國民建築文化審美有意義。

  從追溯20世紀設計發展的建築觀入手

  雖然說,廣義的現代建築的出現經歷了長期的過程,但1851年倫敦博覽會的“水晶宮”就是一朵“報春花”,這樣算起來已經歷了160多年。工業革命與科技發展,尤其是建築力學和結構科學的趨於成熟,使建築的形態、高度、跨度乃至建造速度都有了標志性變化。從科學發展及文藝復興的視角看,西方思潮對中國建築的最大影響,還在於新材料、新科技的引入。我們研究審視中國20世紀建築發展,不僅要展示建築科技水平與建築文化的變遷,還希望讓中國建築遺產保護真正步入專業領域及社會各界。

  包豪斯設計給建築界帶來了什麼

  “包豪斯”自1919年創立以來,其藝術思想、教育理念一直對世界產生著影響,不僅對設計、造型藝術,更對建築的影響頗深。值得關注的是,設計與包豪斯在中國有被誤讀的。對此中國美術學院杭間教授認為,中國設計與包豪斯的誤讀有許多表現,但核心是設計在中國僅僅被狹隘地看成一種文化創意產業,忽略了整個工業基礎和當年包豪斯所強調的設計與整個社會所產生的更廣泛的聯合之格局,片面地認為通過設計就可以做創意產業。

  20世紀初中葉,西方裝飾藝術風傳到中國,形成了西方復古主義與新古典主義的上海建築,如上海法國俱樂部、和平飯店、上海國際飯店、上海大光明電影院等。中國最早接觸包豪斯的成員及現代建築思想的是同濟大學建築系主任黃作燊(1915-1975)。正是在包豪斯建築思想的感染下,1942年黃作燊受上海聖約翰大學邀請回國設立新的建築系,引進了包豪斯式的現代建築教學體系。他不僅將現代設計思想傳授給學生,還將包豪斯那種寬松、活潑的學風帶給學生。1946年,以黃作燊為主的5位聖約翰教授與3位校外專家共同編制了大上海規劃,成為中國建築史上的一個大事件。當時的上海都市規劃就較早地運用了衛星城鎮、鄰裡單位、有機建築群理論等。由黃毓麟設計的同濟建築系主樓是當時中國的重要建築,其作品完全體現了包豪斯現代設計五原則,即平面按照功能需要靈活布局,人流量最大的階梯教室全部被布置在靠近多個入口處便於疏散,建築外形提出不同的使用功能自由地組織不同的形體,主面開窗形式直接反映室內空間等。

  西方文藝復興及“五四”精神下的中國建築

  自西方文藝復興到20世紀現代主義建築的發展,已在多方面對中國建築作品及思想產生影響。1920年,籌建燕京大學的司徒雷登提出“要使燕大既有中國式的環境,同時又具有國際性”。他在燕大校捨落成後說:“我們從一開始就決定按中國的建築形式來建造校捨,室外設計了優美的飛檐和華麗的彩色圖案,而主體結構則完全是鋼筋混凝土的,並配以現代化的照明、取暖和管道設施。這樣,校捨本身就象征著我們辦學的目的,也就是要保存中國最優秀的文化遺產,並以此作為中國文化和現代知識精神的象征”。南京金陵大學1910年由美國基督教會傳教士博羅創辦,主要建築有北大樓、東大樓、西大樓、東北大樓、禮拜堂及圖書館等,它們均為青磚牆面,歇山屋頂,造型嚴謹對稱,體現了中國北方官式建築的風格特征。其中北大樓建於1919年,是金陵大學主樓和標志性建築,建築師是美國的司馬。在歸納西方建築對東方建築的影響且評估20世紀初西方現代主義建築對中國新文化建築的啟示中,不可不提及美國建築師的代表性人物墨菲,他於1926年規劃設計的燕京大學是“中國式”教會大學的典型代表。燕京大學辦公樓以“宮殿式”大屋頂為藍本,按照西方古典主義構成原理進行了演繹,形成了以歇山頂為主體、庑殿頂為兩翼的主從三段式構圖。墨菲的較大貢獻是他用作品總結並傳播著中國建築的五個基本特征,即反曲屋頂、布局的有序、構造的直率、華麗的彩飾及建築各構件間的完美比例等。應該說,“五四”新文化運動按時間來看,已使西方建築與藝術啟蒙到“中國式”建築形式,開啟了中國民族建築探索的先聲。

  朱啟钤乃中國20世紀重要的建築思想家

  從城市建築、城市文化、城市精神看,必須提及20世紀中國最重要的建築思想家朱啟钤(1872-1964)。朱啟钤所創辦的中國營造學社,從表面上看僅僅是我國第一個研究中國古代建築的學術機構,但他對中國現當代建築的貢獻尤其是在人才培養方面是奠基性的。朱啟钤雖然大半輩子生活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中,但他對建築的認識卻與近代的觀點十分相似,這是他的進步可貴之處。20世紀30年代初,人們對建築的觀念還停留在磚、瓦、灰、砂、石的階段,鋼筋混凝土結構剛引進不久,建築還沒有發展成一門復雜的技術科學(朱啟钤自然也不可能預見到這一點),但建築與社會科學及美學的互相交叉與滲透的關系在他的建築觀中已基本形成。從他為中國建築文化傳承與發展的一系列貢獻看,朱啟钤確可稱作中國最傑出的20世紀建築遺產保護的著名思想家與組織管理英傑。

  20世紀中國建築遺產傳承的科學文化觀

  建築的科學文化觀的屬性非常寬,一要科學性,二要文化性,三要體現科學與文化的交融,所以無論從科學方法的視角,還是文化文脈的沿革都要堅持“傳承”觀,其本質是對設計思想遺產價值的認知。對中國建築遺產保護而言,20世紀建築遺產的傳承尚屬新鮮事物。盡管近20年全國不少城市有一系列歷史建築保護之經驗,但20世紀建築遺產由於其特殊的城市屬性,它與城市的關系就承載了太多的思想之重量,有極鮮明的城市人文學的內容。

  20世紀建築的發展要求一代建築師要有對歷史敬畏和文化傳承的崇拜之境,樹立起傳承與創新的建築科學文化觀,至少堅持如下規劃設計准則:(1)合理利用原則,它應是傳承觀的重要方面。保護的目的是為了利用,而利用又無法脫離保護,利用是重要的保護方式之一。如英國的倫敦塔自建成後,曾先後作為堡壘、軍械庫、國庫、鑄幣廠、宮殿、天文台、避難所和監獄等,一直在“再利用”中。(2)適度干預原則。因為任何對建築遺產本體的干預措施,不僅傷害其建築本體,對原狀干擾,還混淆歷史信息。對於古建築的問題,如果不好解決,如果不關乎存亡,可留給下一代解決。對20世紀建築遺產的問題可在堅持“真實性原則”的同時做適度保護利用性干預。(3)可識別原則,指在建築遺產修復和加固(乃至加建)時,其增補的部分均應和原跡有所區別,不能新舊混淆,以假亂真。如武漢辛亥革命紀念館舊館在2011年完成修復設計後,其新舊外牆裝飾明顯,既能看到舊痕,也有清晰的修復後的面貌,讓專家及公眾都可感受到對20世紀建築的尊重。(4)可逆性原則,是指在保護中采用的技術手段和措施只是暫時的,一旦條件允許,有了新技術(或更優技術)時可對其替換,重要的是不傷害原物的真實性。(5)原址保護與不重建原則。原址保護旨在強調不可割裂建築遺產賴以生存的環境,一旦脫離,其完整性和真實性都會遭到破壞,“異地保護”僅僅是不得已的“保留做法”。作為例外,世界各國為了保護遺產地的完整性並恢復公眾永恆的歷史記憶,也會進行必要的重建,如波蘭華沙在“二戰”廢墟上按照歷史重建的城市,1980年依舊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中。(6)檔案記錄與傳播原則。遺產保護的功力在於延緩衰亡,但真不可阻止衰亡,所以從修復乃至運行全過程的檔案記錄十分必要。這涉及到一切歷史和當代的各種形式的文獻與實物,保護的每一個程序都應當編制詳細的檔案。

  歷史是可以照進未來的,中國20世紀建築遺產研究與保護不該一成不變,也要在傳承時矚目未來,因為當下已進入21世紀“初中葉”,不如此就難以與世界接軌並有鼎故革新、生生不息之新發展。

(來源:中國文物報)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