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玉架山:首次發現良渚文化環壕聚落遺址
日期:2016/12/15 15:11:19   編輯:古代建築 4000多年前,充滿睿智的余杭先民就有規劃地營建環壕,就像“護城河”那樣用來防御外來入侵。記者昨日(25日)從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余杭博物館聯合考古隊獲悉,余杭臨平玉架山發現良渚文化時期完整的環壕聚落遺址,考古專家認為,這一發現突破了長江下游新石器時代完整環壕聚落的現有認識,為進一步研究良渚文化小型完整聚落提供不可多得的個案資料。
玉架山遺址位於杭州市余杭區臨平東湖街道原小林村北側,西距良渚遺址群20余公裡。
主持玉架山遺址考古發掘工作的執行領隊樓航認為,環壕和良渚文化早期土台的形成過程存在關聯,先民在選擇地勢略高的生土面上堆築土台時,用土來源於環壕的開挖,這一點從環壕底部也存有較多的大小、深淺不一的取土坑可以進一步得到佐證。環壕內的堆積可分兩層,年代下限屬於良渚文化晚期。在環壕的東北轉角內側岸邊,發現數量較多的實用陶器殘片,推測附近可能存在生活區。
“從環壕及水路通道、土台、居住址、祭祀場所、墓地等遺址主體內涵分析,其布局、形成很可能經過規劃設計。”樓航說,良渚文化諸遺址土台附近多見坑、溝狀遺跡,其功用多被推斷為取土,玉架山遺址有意識地取土形成環壕,挖壕築台完成後起到防御作用,可謂一舉兩得。環壕聚落規模較小,但比較完整,為我們提供了研究良渚文化小型完整聚落不可多得的個案資料。
玉架山遺址已發現2處“砂土面”遺跡,先民們用風化巖石加工碾碎成的小石子,與泥土混合後營建成堆積,表面較為平整。
樓航說,“砂土面”的性質特殊,似乎不是居址的基礎或一般的活動面,結合“砂土面一”的南、北兩個區域是墓地,“砂土面二”周邊亦埋設墓葬,推測“砂土面”為祭祀場所的可能性較大。
聯合考古隊在玉架山遺址已清理良渚文化墓葬186座,共出土陶、石、玉器等各類遺物2000余件(組)。其中,貴族墓地位於土台的中心區域,已發掘10座規格較高的出土玉琮、玉璧等玉器的墓葬。樓航認為,玉架山遺址周邊地區近年開展過多項考古工作,有跡象初步表明,臨平山的西、北部地帶在良渚文化時期存在過一個較高等級的聚落。
(來源:錢江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