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黎鎮,現為昌黎縣城所在地。虞舜時屬營州,夏禹時屬冀州,為遠離中原的碣石之地。1189年,金世宗以當地廣寧縣與廣寧府(今遼寧省北寧市)重名,改廣寧為昌黎,取“黎庶昌盛”之意。“昌黎”遂成為這塊山川秀美的形勝之地的定稱。黎庶昌盛不是夢進昌黎縣城時,同車人指著巍峨高聳、峰巒起伏的大山說,那就是碣石山。碣石山由近百座連綿起伏的峰巒組成,在數十裡范圍內,嶺嶺相攜,峰峰相依,顯得頗有氣勢。同車人說,碣石山海拔695.1米,是渤海近岸地帶最高的山峰;其頂尖為兩座南北並立的峰巒,遠望似一凌空拔起的柱石,如楬高標,碣石山由此而得名。據我國最早的地理名著《山海經》和《尚書·禹貢》記載,碣石山在遠古時是渤海沿岸有名的山峰。人們把它看作中國北方山之盡頭海之畔的重要標志,有著比較突出的地理坐標作用。千百年來,當地的漁民一直把這裡當作航標,在海上迷了路,循著這座山峰就能找到回家的路。碣石山自古為北方有名的觀海勝地,曾引得不少帝王前來觀海覽勝,魏武帝曹操“東臨碣石,以觀滄海”,留下了千古名唱《碣石篇》。1954年夏天,毛澤東主席在距碣石山不遠的北戴河海濱,撫今追昔,寫下“往事越千年,魏武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的壯麗詩句,使這座歷史名山更加聲名顯赫,愈來愈被海內外游人所矚目。雖然也有人並不認同碣石山就在此處,但昌黎人對此卻堅信不疑。登碣石山時,已近黃昏,夕陽灑在山頂上,灑上了一抹金色。登上半山,山風勁吹,松濤陣陣,向南遙望,一潭碧水,波光粼粼。山給水以偉岸,水給山以靈氣,山水相依,令人心曠神怡。遙望縣城,只見一座古塔,“巍然屹立,雄表一邑”。行至塔前,才知塔就在縣文管所的院子裡。塔建於金代,高36米,8面13層,歷來為昌黎古城的標志。塔名源影寺塔。據說,這裡曾為一座寺院所在地,寺院的水井就開鑿在塔的西側,與塔近在咫尺。到明代,寺名已年久失考。1620年,昌黎知縣楊於陛在主持重修寺院時,以塔下有井,而“水自有源,塔自有影”,定寺名為源影寺,塔遂稱為“源影寺塔”。向北望去,碣石群峰連綿起伏,古塔與青山相映成趣。昌黎人是有福的,名山與古塔成為昌黎人的驕傲,而山清水秀,物產豐饒,更不愧先人所取“黎民昌庶”之意。據《戰國策·燕策》記載,公元前334年蘇秦在鼓吹“合縱”論時,向燕文侯說:“燕國南有碣石、雁門之饒,北有棗栗之利。民雖不由田作,棗栗之實足食於民矣,此所謂天府也。”當時,這裡有山有水,山上可以栽培果樹,海裡可以捕撈魚蝦,海邊可以煮制食鹽,燕國的物產“魚、鹽、棗、栗”應有盡有。昌黎人也是命運多舛的。這裡地近邊塞,戰爭年代,多少慷慨悲歌之士奮起保衛自己的家園。明朝崇祯三年(1630年)春天,清王朝的前身———後金的兵馬沖入長城,接連攻占永平府的盧龍和灤州、遷安等城,而在進攻昌黎縣城時卻受到了意想不到的強烈抵抗。當時,昌黎城池久攻不下,皇太極親由撫寧移師昌黎,指揮士兵豎起雲梯強行登城。眼看清兵就要爬上東門城牆,藏身城外的一昌黎壯士跑過去把雲梯一下拽倒;清兵摔了下來,這位壯士也獻出了自己的生命。就這樣,昌黎軍民用頑強不屈的精神堅守城池7個晝夜,終於等來明朝派出的援軍。為此,著名學者顧炎武在清順治十六年(1659年)到昌黎考察時,特意寫下《詠昌黎》詩,感歎道:“彈丸余小邑,固守作東藩。列郡誰能比,雄關賴此存!”歲月悠悠,硝煙炮火已如風遠去,昌黎地秧歌在鎮上街頭扭得歡快而自然。而這裡的葡萄酒更是美名遠揚,華夏長城、地王、朗格斯等一大批國內知名的干紅釀造企業比肩而立。以“品酌葡萄美酒、觀賞萬畝葡園、游歷歐式酒堡”為主要內容的葡萄酒文化游也應運而生,每年接待游客十幾萬人。扭著地秧歌,品著葡萄美酒,昌黎人的好日子也越“釀”越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