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 >> 安徽:亳州市渦陽縣遺履古橋

安徽:亳州市渦陽縣遺履古橋

日期:2016/12/14 11:59:41      編輯:古代建築

遺履古橋

    渦陽縣位於安徽省西北部,淮北平原腹地,地處亳州市中心地帶。屬中部戰略要地,S202、S307省道、青阜鐵路、濟祁高速、五級航道穿境而過。總面積2107平方公裡,市區建成區面積35平方公裡。下轄4個街道、20個鎮、1個林場、1個工業園區,人口155萬人。

    渦陽,最初為南北朝時期郡、縣名,北魏置郡,東魏置縣。早在1500多年前,南朝宋文帝元嘉二十七年(公元450年),北魏太武帝率兵南掠,占豫州、淮西等地,淮河以北皆歸北魏。自此,北魏黃興元年(公元467年),時於今渦陽縣城東南約90裡,蒙城縣城正北渦(guo)河北岸五裡處,按“水北為陽”之例,則渦水之陽之義,始設渦陽郡,為漢山桑地,屬谯州。公元548年,改西徐州為渦陽縣,亦曰渦州,屬南谯郡。隋開皇十六年(公元596年),改渦陽為淝水。隋炀帝大業七年(公元611年),稱山桑名,此後渦陽地名止於1200多年間。清穆宗(載淳)帝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聖谕,“以雉河集為中心,周邊接壤之區”割亳州、颍州、宿州、蒙城三州一縣入地相連邊區以隸之,設雉河集為縣治(改雉河集為縣城),循北魏古郡縣名,定縣名為“渦陽”(沿襲至今),屬颍州府。

    渦陽旅游資源豐富,有嵇康墓、陳傳臥跡、范蠡冢、捻軍會盟舊址、張樂行故居、新四軍第四師司令部舊址和輝山烈士陵園、道教祖庭天靜宮、道源國家濕地公園、東岳廟、東太清宮、尹喜墓等景點。

    國務院批准的對外開放市縣、安徽省歷史文化名城、安徽省科學發展先進縣、安徽省首批擴權試點縣、安徽省文明縣城、長三角休閒旅游名城。渦陽縣是安徽省重點建設的中等城市,2012年11月渦陽縣被批准納入《國家中原經濟區規劃》由此渦陽的發展建設邁入國家戰略層面。

    由渦陽城沿S202省道東北行六十華裡,一座孤山橫列路北,此山東北西南向,由三峰組成。中峰最高,東峰次之,西峰再次之。中鋒形如臥龜,山頭平滑似龜背,山前一石鼓似龜頭,山後尾長似龜尾,四角有澗似龜腿,故古代取名石龜山。明清之際,宿州知府巡視此山,見三峰彎曲,頗似弓形,遂命名“石弓山”,沿用至今。至於當地群眾的稱謂,則還有“石公山”、“石磙山”之說。究其原,乃取秦末黃石公圮橋向張良授書的故事和此山盛產石磙的緣故。可見,僅僅一個字便涉及許多動人的傳說了。

    遺履橋位於渦陽石弓山南三裡處。相傳韓國公子張良刺秦始皇未遂,逃往下邳,途經此橋,黃石公考其氣量,三次將鞋丟於橋下,均被張良拾起,並為其穿上。黃石公十分欣喜,說“孺子可教”,即把《陰符兵法》授於張良。張良熟讀後,精通其中奧秘,後輔佐劉邦滅秦。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