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 >> 朱家角:參觀上海世博會,不妨從另外一種概念開始

朱家角:參觀上海世博會,不妨從另外一種概念開始

日期:2016/12/16 18:04:12      編輯:古代建築
  中新上海網12月2日電 作為明年世博會的主題實踐區,朱家角在海外的人氣急漲。德國《新德意志報》最近一篇文章說,“到達上海後,人們或許不應當為世博會技術或其他方面的種種‘第一’所吸引,而應當從另外一種概念開始:青浦區的朱家角地區。”

  朱家角是這樣一種概念:都市水鄉,宜居新城,上海後花園,“中國最值得外國人去的50個地方之一”……過去幾千年間,中國鄉村的生存方式和文化形態幾乎固定不變,但近三十年的城市化進程,為鄉村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多種可能性。

  城市,如何讓生活更美好?朱家角無疑提供了當代小城鎮發展的一種藍本。無論是普遍意義上的鄉鎮,還是在那些被稱為古鎮的同類中,它的生存方式既能引起共鳴,又頗有可爭論的獨特之處。

  【回顧】

  走出“周莊模式”

  直到今天,朱家角還得面對與另一江南古鎮周莊的PK。關於朱家角“拒絕克隆周莊”、“超越周莊”之類的內容,不時見諸報端或網絡。

  從形態上說,兩者確有類似的地方:河道縱橫,老宅林立,偏居遠郊,依依古風歷世事滄桑仍幸存。依名氣而言,周莊成名在前,甚至在某種意義上是周莊塑造了“江南古鎮”這個名詞:上世紀90年代初,周莊大膽地將古鎮景區的眾多景點“集體打包”,以“中國第一水鄉”的品牌推向海內外,由此成功開發出了“古鎮旅游”這一全新的旅游類市場。

  那時的朱家角,還在發展鄉鎮工業的道路上踯躅,本報的一篇報道曾如此描述:“一根根鄉鎮工廠煙囪在古巷舊宅的廢墟上拔地而起;古老的城隍廟辟成了污水橫流的農貿市場;珍貴的前清醬園只獨留兩段粉牆,擁一扇圓月拱門訴說著被肢解的余痛。”

  周莊以門票收入為標志的經濟增長方式令人矚目,回過味來的朱家角也曾想在旅游這條道上有所跟隨,從1998年到2004年初,朱家角投入1.5億元,恢復歷史文化景點12個,古鎮風韻依稀再現。2001年APEC會議期間,背靠上海市的有利區位優勢,“千年古鎮朱家角”名聲漸起。然而,同質的同裡、烏鎮、南浔也一一崛起,此時的江南古鎮游已然成了競爭激烈的“紅海”,“我們發現對朱家角的建設投資雖大,卻沒有同步實現旅游業創收的大幅增加。”朱家角投資開發公司總經理魯千林時任鎮長,對此印象深刻。

  開發旅游還面臨著另一種風險———周莊在2001年前後受到了商業氣息濃厚、文化品味庸俗的批評,面對過於雷同的商鋪,有人甚至發出了“十步之內,必有蹄膀”的怨言,江南古鎮的美譽度開始下降。

  今天再回過頭來看,對於當時年人均GDP不過1000美元左右的中國人而言,要求旅游的高品位實在有些強人所難。只是面對這樣的難題,周莊此後一直在尋求文化上的提升,開發多種旅游產品,而朱家角的重心卻逐漸從旅游轉移到了別處……

  【選擇】

  賣門票不如賣環境

  2008年,朱家角取消了門票,這個消息沒引起多大議論,很大一部分原因是門票價格本來就低:10元,只有周莊的十分之一。

  實際上,與更大更誘人的蛋糕相比,一年一千來萬元的門票收入根本不算什麼。

  2003年起,朱家角投資開發公司聯手基強聯行,開始朱家角土地開發策略研究,也是在這一年,通過公開招標,第一個別墅項目在古鎮外奠基,建築面積23萬平方米,內建700余套獨立、雙拼、疊加別墅,如今最便宜的一套市價也超過了200萬元。

  “江南古鎮旅游業作為一個日益興旺的支撐行業,真正能帶來可持續豐厚收入的是度假休閒,而非觀光旅游。”著名地產策劃專家王志綱如是說。度假休閒的背後,房地產的影子總是若有若無。如“新天地”,老式的上海石庫門被改造成現代化的休閒場所,從而啟動了周邊樓盤的銷售,售價相對市場平均價格,溢價超過20%。

  朱家角也像是一個超大型的“新天地”。“哪裡還有這麼好的自然環境?”在朱家角兜過一圈的周女士說,她想買這裡的連體別墅。如瑞安房產當年經營“新天地”一樣,這幾年,朱家角政府和投資開發公司重心放在了規劃、基建、市政配套、改造等方面,比如將66家工業企業搬出,整治鎮域湖河水系,大面積植綠……都是為了營造一個“宜居”的環境。

  朱家角也趕上了好時候。隨著房地產的迅猛發展,上海市區的可開發用地急劇減少,成本增加,於是,投資市場的目光轉移到了郊外。這裡的住宅開發雲集了中信泰富、澳大利亞SPG集團這樣的大公司,大部分樓盤以中高檔為主,今年8月,某樓盤的單月銷量高達122套,在當月上海別墅銷量中排名第一,超過第二名到第十名的總量。

  從2006年起,“上海宜居名鎮、都市度假天堂”,成為朱家角定位的新方向。幾年來,朱家角連續舉辦了數次以“宜居”為主題的論壇。對此,魯千林的理解是,“對於一個城鎮進行功能定位,最核心的就是產業定位,朱家角不僅僅是古鎮,而是高端住宅社區,背後有休閒旅游度假等方面的產業支撐,朱家角這幾年重點放在規劃、環境和配套上,為宜居產業打下了良好基礎,在這個過程中,開發商實際上充當配角。”

  據最新消息,全球最大的綜合性品牌咨詢公司Interbrand評估計算,朱家角新市鎮(古鎮區+新鎮區)品牌價值達6.63億元。由世界權威機構對一個小城鎮進行品牌評估,在中國還是首次。

  【探索】

  用世界語言說文化中國

  攝影家爾東強的漢源書店,在上海的“小資”中名聲很大,現如今,漢源書店和爾東強影廊,開到了朱家角古鎮北大街208號。影廊裡正辦著《朱家角老報紙文獻展》,免費參觀,一位游客留下了觀後感:“恍若隔世,猶在眼前”。

  無論書店還是影廊,都掙不了什麼大錢,不過爾東強可以享受政府特殊優惠政策———按照朱家角迎世博文化行動計劃,這裡將有100位藝術家進來,用政府提供的房子做工作室。

  從2007年起,朱家角還連續辦了3屆水鄉音樂節,豆瓣網上的文藝青年說這個音樂節“沒有大牌,沒有華麗的包裝,沒有鋪天蓋地的廣告,大家懷著真切的心,聽著好聽的旋律,默默地享受這場特別的聚會。”

  對朱家角來說,戶外音樂節這個新鮮事物,最大的作用是帶動人氣和推廣形象。朱家角對自己的形象認知和塑造,已經超越了“修舊如舊”保護老建築的階段。土生土長的魯千林了解朱家角的點點滴滴,風土人情信手拈來,問題是這些老古董對內地游客也許還有吸引力,與大都市的時尚生活卻明顯脫節,“別人為什麼要花幾百萬在這裡買個房子?除了空氣好,有老建築,你還得有點精神層面上的東西吸引他,所以我們要不斷地講故事、朱家角的故事。”

  朱家角的規劃理念是“用世界語言說文化中國”,除了水鄉音樂節外,明年世博期間,這裡將上演3場重磅大戲:昆曲《牡丹亭》實景版演出,譚盾水樂工作室(水樂堂)演出,古樂樓的“國際古代音樂節”演出;同時,“朱家角人文藝術館”、“上海證大現代藝術館朱家角分館”、“上海朱家角國際水彩畫展示館”明年初將投入使用,“上海朱家角國際水彩畫雙年展”也將在世博期間推出。

  現在,如何“創造歷史”是朱家角最苦惱的問題。這幾年,大家都理解了保護老房子的重要性,不過,理解並尊重民族的歷史並不難,難的是如何在傳統文化的基礎上推陳出新,讓舊與新、傳統與潮流、懷舊與流行得到統一,讓生活得以繼續。“水文化”、“古文化”與“現代化”、“都市化”交織在一起,文化的沖突和融合中,朱家角希望保持溫潤優美的傳統光澤,但也不想被時代拋棄。

  【思考】

  謹慎,再謹慎一點

  走進朱家角古鎮,耳邊是賣粽子扎肉、廉價工藝品的吆喝聲;到漕港河邊的咖啡店坐一坐,又讓人恍惚覺得在歐洲某小鎮。在另一家茶館,桌上留言本文采斐然:“秋月斜照,半橋銀輝,夜夜寫清霜。輕舟靜泊,卷不盡西風涼……”

  這裡的景象混亂而生機勃勃。朱家角投資開發公司近年來收購置換了朱家角224戶優秀歷史建築,希望開發高品位旅游產品和設施,但這只是古鎮的一部分,至於那些私人產權的房屋用途卻不太可控。另外,每年160萬的觀光客,增添了人氣,也帶來了嘈雜。

  “朱家角屬於誰?”這是經常被討論的一個問題,是賣扎肉和熏豆的當地居民?還是那些從事當代藝術的外來者?或者別墅區裡開著小車出入的新貴?“我比較喜歡生活在古鎮上,雞犬聲相聞,一出門就有鄰居跟我打招呼,那些別墅很漂亮,但不是朱家角,不是上海。”在朱家角定居的加拿大音樂家莫傑明對記者說。

  “我們中國的城市建設,究竟屬於什麼性質?這種超速度的建設形態,從古到今沒有過。”畫家陳丹青曾在朱家角的一次論壇上這樣感歎。從這個角度而言,朱家角倒是個絕好的觀察對象:從小城鎮建設熱潮,到旅游業、房地產業蓬勃發展,再到世博會契機,朱家角樣樣都沒有錯過。

  “這兩年,我們逐漸拋卻了浮躁,讓自己的腳步慢下來,不斷積累、反思與突破。”魯千林說,今年之前,朱家角有3年時間沒有推地,默默地做規劃,既聽專家的,也充分尊重與考慮當地居民的呼聲;希望留住原住民,同時吸納新居民。

  這當中朱家角完成了包括老鎮區綜合管網改造、大澱湖水系改造、動遷農民吸勞養老安置、大批公建配套設施建設等諸多切實關系民生的大事難事。用於安置動遷戶的社區,以“打造滬上經典示范性住宅”為目標,開創了經濟類住宅節能減排的先河。

  為朱家角中心鎮新鎮區作規劃設計的設計師馬清運感慨於西方建築家“一代一代人喪失對城市的把握,一代一代人陷入痛苦的懷舊”,他認為在都市化的進程中,“朱家角應該作為一個實例,激勵我們追求中國傳統古鎮與西方現代城市之外‘第三種城市’的狀態。”

  謹慎,再謹慎一點,朱家角還在路上。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