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昌窯遺址位於安徽省蕪湖市繁昌縣繁陽鎮鐵門村,遺址分布范圍內現有高潮、柯沖、宗塘、新塘四個村民組,地形特征為三面環山,一面臨河,遺址面積約1平方公裡。為進一步弄清繁昌窯遺址作坊布局以及配合龍窯保護大棚建設工程設計,自2015年3月至10月,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繁昌縣文物局聯合對繁昌窯遺址進行了第二次學術性考古發掘,以揭示繁昌窯青白瓷生產作坊結構與制瓷工藝流程的學術目標為引領,堅持精細化發掘原則,基本達到了預期發掘目標。
本次發掘首次揭露了陶車基座、車轍、陳腐池、房址等多種遺跡,為探索和復原南方青白瓷窯址的作坊布局與制瓷工藝流程提供了珍貴資料,對於深入發掘繁昌窯遺址文化內涵,展示南方早期青白瓷器制作過程亦有重要價值。從出土遺物和地層堆積關系判斷,作坊區的使用年代與柯家沖窯遺址的時代基本一致,為五代—北宋早中期。
此次發掘按照5×5米規格布方,發掘面積約475平方米,發現作坊基址1處,重要遺跡有房址1處、淘洗池2處、釉缸1個、陶車基座2個、灰溝1條、車轍痕跡1處、北宋墓葬1座,出土青白瓷碗、盞、盤、碟等各類可復原瓷器約200余件。此外,還發現了蕩箍、碾輪、擂缽等制瓷工具。發掘過程中,我們還注意采集了炭樣、土樣、瓷石等多種樣品,為下一步研究窯址時代、自然環境和青白瓷胎料來源等提供了堅實基礎。重要遺跡如下:
作坊基址F2:位於Y2以東約10米處,地勢平坦。平面大體呈方形,東西長約7.5、南北寬約7.1米。現存北、東、南、西四道牆基,多用廢棄的窯磚錯縫平鋪砌築而成,磚縫之間用匣缽殘片、碎磚填充,南牆直接用匣缽和殘窯磚平鋪砌築。F2牆基外圍發現四個柱洞,分別圍繞北牆、東牆和南牆分布,與北牆基和東牆基的距離為0.2~1米。牆基和柱洞周圍發掘時發現有大量青灰色繩紋瓦片。室內地面系用摻雜碎石塊、殘匣缽片和磚瓦片的黃褐黏土鋪墊而成,由於窯工常年活動和踩踏,地面平坦、堅硬。房址東南部發現有一處陶車基座和一個陳腐池。從房址內各遺跡分布情況、柱洞與牆基的分布位置及殘存繩紋瓦片推測,F2應是一處上覆瓦頂,外圍出挑檐的作坊房址,可能是制作瓷器的成型區。
1號陶車基座:位於F2東南部,東南與陳腐池(C5)相鄰。平面為圓形,口徑約0.6、深約0.34米。周圍用窯磚圍砌,保存有1~3層,底部中央有插陶車軸遺留的小洞,直徑約0.2米,深4~7厘米。發掘時,小洞內用匣缽殘片和小石塊填充並砸實,應是為固定車軸而有意加工的。
陳腐池(C5):位於F2東南部,西北與1號陶車基座相鄰。平面為圓形,口徑0.8米,底徑0.75米,深2.08~2.3米。池壁上部用窯磚平鋪錯縫砌築,現存13層,深約0.92米,結構呈口小、鼓腹、下部內收的腰鼓狀;磚壁以下為土壁,深約1.16~1.38米。池內填土可分三層,上部為黃沙土層,厚約0.92米,土質疏松,出土有青白瓷片、匣缽片和殘磚瓦;中部為灰黃土堆積,厚約0.3~0.34米,土質較硬,包含較多紅燒土顆粒、炭灰,出土有較多繩紋灰陶板瓦、殘窯磚、殘匣缽片和青白瓷片;下部為灰褐土堆積,厚約0.8~1.6米,土質致密、較硬,出土遺物多為青白瓷片、殘匣缽和磚瓦片。從C5在作坊基址的位置、與陶車基座緊鄰及結構特點判斷,C5可能是陳腐瓷泥的陳腐池。
車轍痕跡:西距F2約8.75米,位於堅硬的活動面上。現存兩條車轍痕跡,長約0.12~0.18米,寬約4厘米,內填黃細砂和碎土。車轍通向一座淘洗池。從車轍的寬度和間距及所處位置綜合判斷,可能是獨輪車往返運輸制瓷原料留下的痕跡。
綜上所述,本次發掘面積雖然不大,但首次較完整地揭露了青白瓷成型作坊,與2002年發掘揭露的制瓷原料加工區相結合,基本廓清了繁昌窯遺址作坊區的布局與結構,為了解和研究南方陶瓷遺址作坊布局與結構提供了重要參考資料。陳腐池、陶車基座位於房址內,排列有序,是研究青白瓷原料加工、成型工藝等課題的珍貴資料。房址外圍發現有多個柱洞和大量散落的灰陶繩紋瓦,證明該作坊房址原來是有瓦頂的棚類建築,是復原繁昌窯青白瓷加工作坊,深入發掘遺址展示和利用價值的重要資料。車轍遺跡屬於首次發現,推測應為獨輪車車轍,為探索青白瓷加工作坊內的運輸工具及作坊布局提供了重要線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