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太和縣文物管理所工作人員在該縣郭廟鎮鮑樓村發現了西漢時期的陶母范,以及部分帶有繩紋等的磚瓦片,從而進一步確定鮑樓遺址就是西漢時期的錢幣鑄造廠。
新出土陶母范的位置位於太和縣鮑樓遺址旁,草河岸邊,發現時間是1月9日。
據太和縣文物管理所專家介紹,進入冬季以來,太和縣對草河進行清淤疏浚,並對河道進行加寬。
草河緊鄰鮑樓遺址,歷史上曾出土過一些文物,因此,工程開始後太和縣文物管理所工作人員經常到草河岸邊,搜集、發掘文物標本。
太和縣文物管理所工作人員在河道邊采集文物標本時,發現許多帶有繩紋的磚瓦片,並在一個土堆中發現了兩塊奇怪的陶片。
這兩塊陶片正面布滿半兩紋飾圓形方孔錢幣,背面遍布繩紋。經過分析,這應該是西漢早期用於鑄幣的陶母范。
據太和縣文物管理所工作人員鮑建鵬介紹,所謂陶母范就是錢范,即古代鑄造金屬貨幣的模具,一般稱錢模。太和縣文物管理所工作人員在現場發現這些錢范都有紀年文字,是斷代推測的重要實物。
依據錢幣形制以及出土環境,再根據現場發現的其他信息綜合分析,初步判定鮑樓村為西漢鑄錢工廠遺址。
考古專家推測,該鑄錢工廠遺址的存在,可能是為了解決當地軍事、經濟方面的費用問題,屬於官方鑄造。或者是因為朝代更迭,加之連年戰亂,民窮財盡,政府“更令民鑄錢”的一種存在形式。
另據中國文物地圖集安徽分冊記載,1954年,考古人員曾在鮑樓遺址北面挖出爐渣、銅簇、銅牌、繩紋陶片、鹿角等一系列物品,就曾證明這裡是西漢時候的造幣工廠。
鮑建鵬稱,古代鑄造錢幣需要用水冷卻,所以錢幣鑄造廠需要建在河邊。由此,也證明草河在西漢早期就已經出現,是一條古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