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 >> 古鎮無眠

古鎮無眠

日期:2016/12/16 18:03:24      編輯:古代建築
我從拉芳捨喝完咖啡出來,已是下午5點多鐘,但在晴到多雲的冬天裡,自然日光驅盡,月亮和星星也早已躲得無影無蹤。當夜色降臨,不曾迷惑的霓紅燈,點點閃起,仿佛朦胧了眼睛。而我卻拿什麼證明自己的存在,正身處古鎮?
    古鎮杜橋,又名杜下橋,地處東南沿海。據考證,南宋紹興年間(1131-1162)在此建杜渎鹽場屬,明嘉靖年間(1522-1566)在海塗河溝建塗下橋,地逐以橋得名。近百年來,杜橋一直是經濟、商貿、文教中心和貨物集散地,輻射周邊500平方公裡、80余萬人口,素有“浙南三橋”之一的美譽。鎮(境)內眼鏡城是全國最大的眼鏡專業市場,遠近聞名的古剎慶國寺、南明洞,還有鳳凰山下的全家井,井水甘澈,盛夏不枯……
    夜上古鎮,我首先考慮安頓自己,便在車站附近找住的。走進小賓館,我與小老板用方言對著話:“房間有嗎,多少錢一晚?”“有,單人房60元,標准房80元。”“我要單人房。”
    小老板看過我身份證,知道路橋小老鄉來住宿,顯得熱情親切,登記完房號和我的人口信息後,遞上房卡,給我留下了“地生人不生”的印象。這時,有個操外地口音的男青年探頭進來,打聽還有沒單人房?大概是單人房住宿費便宜。老板立刻與我商量:“給你的單人房是最後一間,外路人住單人房往往多人來入住,能否把你的換標准房,住宿費按單人房收”……
    就這樣,我很快換了標准房的房卡,再回到街頭,感受熱鬧。古鎮的夜,沒有冬天般冷清;古鎮的大街,人來人往,車水馬龍,路燈點亮,華光四放。路過一家全場39元的鞋店,廣告從音響裡頻頻傳出,喧騰“火爆”場面,稱金融危機,美國某生產知名品牌的企業倒閉,引發這個品牌的鞋大降價,雲雲。
    陌生的古鎮,不知有多少像我這樣以步代車的身影,在一個個店鋪門前晃動,或走進店堂匆匆而過。我不知不覺地逛到步行街,一步一步地量著商業街。我沖著一家顧客進進出出,人氣不錯的小服裝店,也沒留意叫啥店名,見四五名打工男女經討價還價,以50元價格買下一件羊毛衫。年輕的女老板用方言告訴我,她以前幫人家“搖橫機”,覺得辛苦,掙錢又少,就改行開服裝店,沒想到生意也不好做,這不,店門上還正貼著“店面轉讓”。
    穿過大街小巷,停留於十字馬路,安全島上立著一人高的紅綠燈,俨然像無聲的“指揮員”,這個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交通信號產品,將給古鎮增添幾許“古香古色”。但仍然指揮著轎車、摩托車、電動車、黃包車等有序通行,令人欣慰。
    古鎮,其實也不古。
    在我的所見所聞裡,古鎮無不透視出濃濃的現代城鎮氣息,決定了經濟發展的開放程度,並賦予了多元文化的豐富元素。記得有家起名“黑店”的服裝店,當我不經意一步踏入店堂時,小老板立即起身笑迎,自稱這兒的牛仔褲、羊毛衫都有品牌的,很不錯的,我說隨隨看看。就憑小老板這熱情態度,同樣覺得“黑店”不黑……
    到了午夜,我仍然難眠,意識中微微饑餓感油然而生,也許是下午喝了咖啡助興,也許是我常吃夜宵養成的不良習慣。於是,我踱出小賓館,又一次重返不再陌生的街頭,發現移動攤點上,正冒著熱氣騰騰的煮豆腐,油泡,綠豆面碎,鹵蛋,小腸卷,牛筋等,招待四方賓客;燒烤,炒面,燙面,炒麻糍攤等,生意猶如“冬天裡的一把火”;四川、福建、江西等特色小菜館都沒打烊……
    夜色下,第三產業的興旺發達,正映襯著古鎮,熱鬧沸騰,我無眠,古鎮無眠。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