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 >> 聊城東昌府區周店:運河古村湧動文化熱潮

聊城東昌府區周店:運河古村湧動文化熱潮

日期:2016/12/15 21:56:14      編輯:古代建築
  新華網山東頻道7月13日電(孟昭福 成琳瑜) 山東省聊城市東昌府區鳳凰街道辦事處周店村是一個有著700多年歷史的運河古村。這個京杭大運河邊上的古村近年來乘借新時期的文化春風,繼承傳統文化,發揚現代文化,開展形式多樣的文化活動,不斷掀起文化熱潮。

    傳統文化:繼承發揚有特色

    周店村因周店船閘而得名。周店船閘曾是京杭大運河會通河段“七十二閘”之一,始建於元朝大德四年(1300年)。運河曾讓這裡成為人煙輻湊的商業旺埠。全村800多戶人家有42個姓氏,他們沿河而居、靠運河生活,或販運或拉船。傳統文化經過多年的傳承在這裡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運河地域文化。

    跨步、二踢、旋舞、僕步……7月初的一天,在周店村綜合文化大院寬敞整潔的院落裡,42歲的支部書記劉印明示范起舞獅子的動作,身手矯健敏捷,兩眼炯炯有神。

    “俺村有六對麻扎的紅獅子、兩條布龍、一條竹龍,竹龍長78米。今年正月裡,俺村龍燈隊去城裡表演時,省文化廳的專家專門來考察,說俺這步法、招式與史書上的記載完全一樣,並且,這條龍是全省迄今為止最長的。”說起村裡綿延數百年的民俗文化,劉印明如數家珍,滿臉自豪,“‘周店龍燈會’已被列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俺是技藝制作和表演傳承人。今年,俺正准備申報省級非遺項目呢!現在,村裡年輕人都愛舞龍燈、舞獅子。”

    現代文化:科學致富有幫手

    夏日的午後,驕陽益烈,村莊裡非常寂靜,路兩邊樹上的知了不知疲倦地叫著,此起彼伏。走進周店村文化大院的農家書屋,頓感一陣涼爽,在空調屋裡,六七個村民正在專心致志地看著致富書籍,有經營的,有種養殖的。“合理增加種植密度,改套種為直播,改粗放用肥為配方施肥……”村民戚懷明正在看玉米“玉米‘一增四改’”技術,邊看邊記,非常投入。

    今年3月,占地900多平方米、投資68萬元的周店綜合文化大院落成,農家書屋、科技視頻室、棋牌室、健身房、黨員活動室等一應俱全。“下午和晚上,文化大院可熱鬧了,閒下來的老少爺們三三兩兩來這裡扭扭秧歌,溫習溫習舞龍燈、舞獅子的動作,說說話拉拉呱,文化大院像充電器一樣,來這裡一遭,疲憊沒了,干勁來了。”會扎龍燈、曾經的舞獅子高手吳殿青老人86歲了,身板依然硬朗,說起文化大院贊不絕口。

    古村新文化帶來發展新動力,周店人致富的步子邁得更大了。村裡引進的科旺塑材公司投資過千萬,吸納村裡剩余勞動力50余名。全村從事木材購銷、加工的人員達360余人。村民投資興建的大型奶牛場、大型制冰場、水泥制品廠、養豬場、養雞場等企業紅紅火火,全村勞動力全部實現村內就業。去年,周店村村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5萬元。如今,5棟多層住宅樓、28套聯排小別墅均已完工。近期,300多戶村民將像城裡人一樣住上舒適的新樓房。

    文化活動:設施齊全有平台

    夏日的夜晚,一天的燥熱漸漸褪去。在周店村文化廣場,跳舞的、練健美操的、拉二胡的、唱豫劇的……勞作完的村民依據自己的愛好,盡情地娛樂。“這日子,原來是想也不敢想。現在好了,生活富裕了,樓房住上了,也懂得養生了,政府給咱免費安裝了健身器材,該健身就得健身!”年近八旬的吳素花老太太,年老心年輕,嘴裡不時蹦出些時髦詞語。

    為了豐富村民們的精神文化生活,周店村集資20萬元,填上廢棄坑塘,建起5000多平方的文化廣場,添置了健身器材,建成高標准的門球場,並建起寬敞的戲台,美其名曰“周店村大舞台”,吸引了河南的“梨園春”劇組前來演出。正因為有了濃濃的文化氛圍,去年,山東省數字電影下鄉啟動儀式在周店村舉行,省市領導對該村的文化活動盛贊有加。現在,周店村文化活動天天有,月月新,老百姓享文化、樂文化。在聊城市舉行的民舞民樂大賽中,周店村200多人的集體舞獲得金獎。

    “下一步,我們村將圍繞周店船閘進行開發,依托周邊黃河二干渠、黃河三干渠、新運河、南水北調聊城段等河渠縱橫環繞的特點,建成東西兩邊是長江水、南北兩邊是黃河水,中間是大運河的江北水村,再沿水建造56個民族特色的接待院,形成中華民族文化大交流、大融合的平台……”談及願景,劉印明信心十足。(完)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