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名稱 >> 烏鎮游記(選摘)

烏鎮游記(選摘)

日期:2016/12/16 20:30:23      編輯:古代建築名稱
烏鎮游記(一)
對烏鎮的向往,應該追溯到黃磊和劉若英的那部浪漫唯美的《似水年華》。那間晴耕雨讀書屋裡的低吟淺唱,是青蔥歲月裡的一段美好時光。


05年去上海參加工博會得閒安排一日游,同行的女孩去了烏鎮,我則選擇了杭州西湖。如今看來,當初的決定完全正確。因為烏鎮豈是區區一日游能作罷,但那次的擦肩而過,不想就錯過了五年。假如說那次錯過了烏鎮少女般的清純,那麼這次則邂逅了烏鎮少婦般的妖娆,尤其是西柵的夜色。
選擇六月江南行,完全是因為公務纏身,假期一拖再拖。原本清明行延遲至端午行,最後變成了六月江南行。也不錯,天公作美,不熱,還有微雨滋潤,斜陽相伴,將四天的行程渲染得格外舒適。
6月20日,星期一,清晨出發,按照杭州閨密的建議直接選擇了從杭州城站乘坐高鐵前往(這裡溫馨提醒大家:高鐵去烏鎮絕對是舒適快捷的最佳交通工具。因為杭州九堡客運站位於杭城城鄉結合部,路途遙遠,而且顛簸勞頓,絕對是“勞命傷財”)。
到了城站,先去2F真功夫家美滋滋的享用了一碗牛肉面,時間九點零五分,抖擻精神前往高鐵自動售票廳。星期一的火車站一切都那麼順利,可是選擇目的地的時候我有點犯迷糊了,到底是選擇“嘉興”還是“桐鄉”呢?打了個電話和閨密確認,可就這一小會兒工夫,九點二十的G7408居然顯示sold out.查下一班居然是十一點以後的。My god,我可不要把有限的假期時間荒廢在杭州火車站啊。咬牙先拍它,但不甘心啊,抱著試試看的心理去了改簽窗口,沒想到還真改簽成功了。


看看表,已經九點十二分啦,趕緊的飛奔進八號站台,檢票上車,我的10號車廂居然加我才四位乘客。立馬開始默默控訴著非人性化的自動售票系統。


車窗外一平如鏡的杭嘉平原開闊寧靜。


二十分鐘的風馳電掣,我就被載到了桐鄉。

不大的車站規劃得相當人性化,前往各個方向的BUS站台透著現代化的氣息。我一眼就看到了我要坐的K282,真沒想到工作日出游是這麼惬意,我居然是第一位乘客。


車票5元,找了個風水寶座坐定,司機師傅告訴我,十點十分出發。太妙了,一切都銜接得如此妥當,不禁想倘若不是改簽,現在的我還在杭州火車站郁悶的等待與徘徊!


一路順風地達到烏鎮汽車站,卻還沒見到我魂牽夢繞的烏鎮,原來還需要一段BUS銜接的。我首先前往了烏鎮旅游咨詢處。


牆上有官方的酒店花名冊和門票信息。


我沒有選擇1元BUS而坐了被大家排斥的電三輪。皮膚黝黑的女車夫只要了我四塊錢車錢(當然這個也是經過神砍後的戰果),其實我知道她期待著接下來的生意。對於成竹在胸的我而言,這不是問題。上了車我就主動與她攀談,希望她給我聯系一家東柵的民宿免門票。她說,現在住東柵裡的民宿不容易,景區查得嚴,但也不妨試試。我被拉到了老街的一家餐館,不一會兒一位王阿姨就聯系到了,她告訴我她家就在茅盾故居旁的橫街上,房費160一晚,有免費寬帶,獨立衛生間,房間也寬敞45平。我立馬揮舞大刀,砍,砍,砍!最終大家以100元成交。(根據我去多處古鎮的經驗,民宿應該就是這個價位,當然也有80/晚,但環境不一定好,或者為公共衛生間)


王阿姨讓我先在餐館吃個午飯,休息片刻。她則去給我尋門票,原來逃票也能逃得如此冠冕堂皇。我要了香干馬蘭頭加涼拌黃瓜,店家還熱情地給我送上了烏鎮的白菊茶。品茶吃飯一共二十塊,便宜啊!



茶足飯飽我便和王阿姨前往景區,她把門票給了我(一張烏鎮東柵景區團隊票),還在我的裙子上別了一枚旅行團的小徽章,瞬間我就成了一名旅行團成員。她告訴我,行李箱她隨後讓人送進去,我呢徑直從檢票口過。嘿嘿,檢票口出示門票,制服人員還給我的票打了一個孔。就這麼名正言順地華麗逃票進入了東柵。


王阿姨的房子就在橫街9號,一棟二層小樓。她帶我踩著木樓梯來到二樓,上面居然還有一個小露台,精心種植著一些盆栽植物,很雅致。我的房間很寬敞,空調,電扇,彩電一應俱全,只是不臨河但也無礙。我相信枕水江南絕不僅僅是枕水一夢這般膚淺,更多的是為了感受它不同於鋼筋水泥壓抑氣氛的那份樸實和閒適。少時休息我便准備出門,王阿姨很熱心地給了我一張東柵景區游覽圖,然後告訴我,一票在手盡管放心玩。


信步走出橫街,站在望佛橋上,烏鎮就這樣真切的展現在我面前。一條流水貫穿全鎮,水為街,岸為市,兩岸水閣林立。東市河中不時有烏篷船依呀往返、岸邊店鋪林立叫賣聲不絕於耳、蠟染花布藍白相間,點綴出江南特有的風情。

烏鎮游記 (二)

自古江南出才子,就在這淳樸秀美的水鄉裡,名人荟萃學子輩出,沈雁冰先生的故居就在這烏鎮的中央。


大門內的通道改作陳列室序廳,安放著茅盾銅像,上懸“有志竟成”的匾額。從右側先生的生平事跡中,我方知大文豪如此波瀾壯闊的文學革命人生。


前後樓上下各室器物按照當年格局布置,家具也有不少是當年舊物。


老屋臨街靠西的一間房是茅盾曾讀過書的家塾,布置簡單,卻散發著沈家世代書香特有的靜雅之氣。


立志書院保留著茅盾先生1934年親植的南天竹郁郁蔥蔥,靜靜伫立,默默記載著這座老屋從風雨飄搖的歲月走到今天的一切過往。


從茅盾故居出來,我再次回到東大街,沿河而行。便看到了一塊橫匾名曰“晴耕雨讀”。


原來這裡就是黃磊和劉若英拍《似水年華》的地方。進門左手邊有齊叔(朱旭飾)休息的籐椅。
走進文(黃磊飾)在《似水年華》中曾經工作過的古籍修補工作室,每個角落都能把我帶回到那個唯美而浪漫的愛情故事中。只是文和英曾經促膝長談的那間閣樓封閉了,不得一見有些遺憾。


我有親手去觸摸那擺在書架上的古籍,在泛黃的扉頁後面是一張張舊報紙折成的書頁。原本打算拍下已作留念,卻被工作人員阻止了。


出門延左手邊繼續前行,我便看到了烏青水龍會——如今的消防隊。


由於烏鎮的建築均為木質結構,為了預防火災200多年前,鎮上的居民就民間自發組織了救火會,甚至還有救火演習。


包括烏鎮的房屋結構也是相當有講究的,房與房之間均以石牆相隔,窄街兩旁的房屋也以過街騎樓相連,完全杜絕了“一家失火,殃及鄰裡”的隱患。


繼續沿東市河前行便到達了宏源泰染坊,這裡也是《似水年華》中沫沫(李心潔飾)的家。寫到此處插播一段逃票橋段:東柵的景點驗票機制很嚴密,每個景點都需要出示門票打孔進入。為了能成功進入染坊,我機靈地從出口處進入了。下面的這扇小門就是我的非官道。


在宏源泰染坊我親眼觀賞了印染作坊從刻板、上漿,印染,刮灰到晾曬的5大工序。


尤其最後一道工序是最撩動人心的一幕,廣場上這高高的晾架和晾竿,其實這就是染坊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用於晾曬已經染色的布料。


據說染坊的規模、等級和知名度,都與這裡的晾竿有關,誰家的晾竿多,晾架高、晾台多,誰就是大戶人家。站在這如瀑的印花布間拍照的確是件相當有FEEL的事情。


從染坊出來我靈敏的嗅覺就聞到了美酒飄香,原來三白酒坊就在染坊隔壁。


這裡是典型的前店後坊。店裡的金字招牌述說這裡的三寶——腐乳、三白酒還有醬菜。


尋香穿過一條曲徑通幽的石板路,酒坊就在眼前。


在這裡古法釀酒的工藝一目了然。


每人憑門票還能親自品一品醇香的三白酒,入口回甘悠長甚喜。


在酒坊伫立,看著那一壇壇封存的三白酒,真想開懷暢飲一番,然後醉臥水邊做一個長長的夢。




酒坊深處有人家,專營千層底的印花布服飾和手工布鞋。


看著這位正在忙碌的老翁不禁讓我感覺自己置身三十年代諜影重重的老上海*****地下黨街頭的場所。




酒坊出來繼續向東會經過民宿館和百床館,驗票甚嚴我直接飄過。




很意外地發現烏鎮的黨建工作相當深入,這是鎮上的黨支部,門口還有久違的黑板報,講述著當地退休老黨員的先進事跡,不禁感歎烏鎮的與時俱進!



這是烏鎮著名的紅燒羊肉,居然是從這特制的爐中烹饪而出的。




懶散地貓咪依門小憩,它絲毫不介意我給它的微距寫真,甚至對著鏡頭更加的怡然自得。

烏鎮游記(三)
在烏鎮,隨處可見這茂盛的栀子花叢,那暗香浮動的轉角處總能讓我駐足一陣。


接下來眼前的東市河突然開闊起來,這裡就是傳說中的財神灣。左手邊依河而立的就是香山堂藥店。


我信步走到大夫問診的位置,扮了把“江湖郎中”。


財神灣對面是著名的高竿船,只是早已過了14:30,高竿船表演已經結束,據說表演者身著白衣,象征蠶寶寶爬上毛竹竿頭表演各種驚險動作,以祈求蠶繭豐收。
信步走過逢源雙橋便來到了東市河的另一邊。這裡店鋪林立,貨品琳琅滿目,充滿了濃郁的商業氣息。


這是當地的老人正在制作蠶絲被,只是很遺憾,她們自用不賣。但按照不見縫紉機不買衣服的原則,如正能成交,我想一定是貨真價實的上等品。




再次走到茅盾故居,東市河已經被我走了一整圈。在此我見到了傳說中的林家鋪子。裡面人頭攢動。


這裡一個檢票口可以從這口出去,溫馨提示大家:此時此刻你一定要想好是不是真要出去,從這個口出去不會有人攔著你,但是你待會想再進來,就一定有人會檢你的票,這樣,你的兩次機會就全用完了,一會如果你再出去,想進來,就不可能了。記住,你只有兩次進景區的機會,剛剛在正門口已經用了一次了,現在只有一次了。而此時的我也恍然大悟為什麼我可以華麗逃票,因為旅行團的路線是出去了不再進入了,所以我用的是這張票的第二次進入景區的機會。


出這個檢票口,過馬路,就是古戲台。




戲台對面是修真觀,在修真觀裡面可以通到翰林第、皮影戲館。




修真觀前是個挺大的廣場,有不少古鎮的老人在此休閒聊天。進入修真觀穿過廳堂,便可抵達皮影戲館。時間正好,坐在長長的板凳等待《牛魔王相會鐵扇公主》上演輕輕走到幕後,看到了破舊的樂器、斑駁的桌椅。


當幕布上燈光亮起,鑼鼓點打起,游客的好奇而非欣賞的眼神,讓我有點出神,一種說不上來的感覺……




沿著出皮影戲館前的小路向前走十米,又走到一條很寬的馬路叫常豐街。再向左走就到了匯源當鋪。




當鋪四周有高牆圍護,靠外牆腳均用一人頭高的條石築就,使盜賊無法翻牆、掘洞,更有高出屋頂的更樓有人日夜嘹望。大門用不易著火的厚實的銀杏木制成,外包鐵皮,內有堅實的門闩、落地闩,外人很難破門而入。




進門有關帝堂,以示忠義為本,兼有驅除邪惡的企求。頭埭為店廳,是收兌典物的交易場所,除匯源當外都設有高櫃台、木柵欄。當典物者遞上衣物後,聽憑當裡朝奉居高臨下吆喝開價,低人一頭。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