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洮:沒落古鎮如何重拾輝煌
日期:2016/12/15 16:24:00   編輯:古代建築在建設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的大背景下,如何保護、傳承發展具有特色的文化古鎮,推進小城鎮建設,已成為各地正在探究的—個問題。
小鎮的衰落
11月21日,臨洮縣辛店鎮迎來了今年冬季的首場小雪,這天恰逢鎮子集市,街道上零星擺著幾個賣衣服的攤位,但顧客不多。當地經營商祁林算了下當天的收入,還不到100元,於是早早收了攤。
眼前的212國道線已不再是車水馬龍,而是塵土飛揚,由於人流車流量減少,部分路面年久失修,缺乏養護,變得凹凸不平。記者注意到,鎮子臨街兩面不足50家店鋪,且部分是餐館、美容店,其余均鐵門緊鎖。
“現在想吃包子,跑遍整個街道都買不到。幾家包子館門庭冷落,經營慘淡,不久前關門了。”當地商戶周長貴說,“以前鎮上開包子館的還挺多,現在連開飯館的都少了,能數過來的也就四五家了。”
“以前每到六一兒童節,辛店中心小學的大喇叭播放著歡快的音樂,這座小鎮的孩子們穿著花花綠綠的表演服,在舞台上歡騰跳躍,全鎮及鄰村的家長坐著三輪車從十裡八鄉趕來看孩子表演節目。小鎮熱鬧極了,到處洋溢著快樂,洋溢著笑聲。如今六一兒童節的時候,再也聽不到孩子們天真爛漫的歡笑了。”在鎮子上開了20多年商店的張貴生說。
辛店是座千年古鎮,早在三四千年前,這裡就有先民生活,那時商業經濟十分發達。解放戰爭年代,為了躲避日本的襲擊,蘭州一中搬遷至辛店,一時間,這裡成了全甘肅和全臨洮的教育重地。1932年辛店成立同樂社(秦腔自樂班),每逢三、六、九集市好戲連台,吸引了不少群眾。
改革開放之初,隨著古鎮經濟發展步伐的加快,市場環境明顯改善,商貿活動日益興盛,這裡成了糧食及山貨的集散地。尤其到了三、六、九古鎮逢集的日子,做買賣的生意人密密麻麻,吃、穿、用等各類商品琳琅滿目,從十裡八鄉趕來購物的群眾絡繹不絕,在街道上匯成了人的海洋,集市上一片繁榮活躍的景象,幾乎占據了半個縣的商貿市場。
如今,行走在辛店冷冷清清的街道上,再也看不到集市上人山人海的熱鬧景象。記憶中每到逢集時煤廠、畜禽市場雞鳴狗吠,汽車喇叭聲、討價還價聲聲聲鼎沸已經遠去,這塊全鎮最繁華的集貿市場已經被政府另作它用。
由於失去了便利的交通優勢,這裡獲取外界的信息大大減少,於是這座古鎮開始了傳統封閉的小農經濟。在當地,有這樣一句話來描寫小鎮的沒落:“一二隊揀洋洋,三四隊把舞跳,五六隊搓麻將。”
致富路架空千年古鎮
“自從醫院主體搬遷後,商店就變得冷清了,以前來鎮上趕集看病的人都在我這裡買東西,一天下來最好時收入2000元,現在減少了整整一半。”在醫院附近開商店的周長貴告訴記者,“目前,辛店小學學區也被搬遷至康家崖,下一步辛店中學也有可能搬遷。
2004年蘭臨高速公路建成通車後,這座千年文化古鎮便在不知不覺中走了下坡路。蘭臨高速公路通車後,從蘭州到臨洮只要一小時,臨洮縣建設為蘭州的衛星城和後花園的目標因路而實現。可是臨洮縣沿路包括辛店鎮的車流人流量銳減80%,212國道辛店段變成了“死路”,該鎮苦心經營多年的“公路經濟稅源”也泡湯了。
辛店鎮曾經由路而興,也由路而衰,越修越寬的路和越來越快的車流,給小城鎮特別是廣大農村尤其是沒有開口的地區帶來了負面影響,導致其基礎設施建設成本增加,發展速度放緩。
“以前花5元錢便可從朱家溝坐車直達辛店衛生院,現在坐到辛店後還得花3元錢坐到康家崖,看一趟病增加了6元的成本費,這無形中增加了農民的負擔。”辛店鎮朱家溝村村民朱發俊告訴記者,“辛店中心衛生院曾經為朱家溝村及改河溝兩溝的村民提供了看病的方便。”
由於蘭臨高速路把一個口開在了離康家崖不遠的三甲集鎮,為此康家崖利用便利的交通發展起了蔬菜產業、馬鈴薯生產加工產業,建成了國家農業部批准命名的康家崖國家級洋芋定點批發市場。
特別是隨著蘭臨高速公路的建成及康臨高速公路的動工建設,作為聯系回、漢、藏三地交通樞紐的重要節點,其“旱碼頭、金三角”的功能愈發突出,開發潛力與日俱增。
辛店鎮的中心由此漸漸開始向康家崖轉移,2008年辛店鎮中心衛生院搬遷至康家崖,隨後,辛店小學學區、派出所等政府行政機構陸續搬遷至康家崖,蘭臨高速公路把古鎮的人氣、財氣都統統帶走了,古鎮逐漸淪為空心鎮。
突圍:特色才能有活路
“其實,交通格局改變不是辛店鎮衰落的最重要因素,辛店鎮出現這些問題,具有普遍性。這是中國城鎮化中出現的階段性問題,同時反映的也是城鄉差距、人口流動的問題,古鎮空心化所演變的衰落其實也為新興城鎮的發展帶來了新的起點。”對城鎮規劃研究多年的蘭州大學經濟學院副教授、社會與經濟發展研究評價中心研究員李泉認為。
李泉建議,根據小城鎮的特點和優勢,應以市場為導向,以產業為依托,以效益為中心,在追求差異化、稀缺化、特色化和個性化上下功夫,通過特色產業的發展和集中,帶動第三產業發展,進而帶動人氣、財氣的聚集,從而形成真正意義上的“小城鎮”。應該對那些歷史上起到交通樞紐的文化古村落進行挖掘、保護。例如慶陽的窯洞文化、靖遠的渡口文化,這些古鎮就結合自身特色發展觀光旅游、體驗式農業。
臨洮縣原縣長張國齊認為,所謂的城鎮化,解決的不僅是道路等城鎮外殼的缺失,更主要的是就業、社會保障、產業發展等問題。如果小城鎮缺乏包括工業在內的多種產業作支撐,農民到小城鎮就只能“居住”,不能“樂業”,這樣的結果很容易使小城鎮變為“空城”。
“由於辛店缺乏企業和企業家,所以辛店鎮搞不活市場經濟,一直停留在小農經濟時代,要激活辛店經濟發展還得靠產業支撐,要鼓勵康家崖蔬菜產業帶動辛店蔬菜產業及衍生產業的發展。另外,辛店自古以來是文化重鎮,最重要的辛店文化應進一步挖掘、保護和收藏,進一步打造特色辛店文化產業,形成以中心鎮為輻射的區域經濟發展帶,最終把它建成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蓄水池’、農副產品流通的‘集散地’、農民走向市場的‘橋頭堡’、企業發展的‘主戰場’”。張國齊說。
面對現實,辛店老百姓也在尋求出路,看到廢棄的辛店豐泰坪,村民杜學軍便在該地平整兩千畝土地,創建了核桃園,為當地找出了一條活路。同時,為了發揚傳承辛店文化,打出辛店文化特色招牌,辛店鎮楊鳳蘭憑借個人之力創辦了辛店文化博物館,吸引了一些文化群體。
調查中,臨洮縣辛店鎮黨委書記韓有存向記者透露,目前辛店正在規劃全國小城鎮建設方案,該方案明年5月將向社會發布,屆時能否對辛店鎮帶來轉機,人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