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 >> 冬季走進迷人川內古鎮歷史悠久風格各異

冬季走進迷人川內古鎮歷史悠久風格各異

日期:2016/12/15 22:31:20      編輯:古代建築
三道堰景色 
  距郫縣6公裡處,有一座歷史上有名的水陸碼頭和商貿之地:三道堰古鎮。都江堰的兩大支流:柏條河、徐堰河縱貫全境。鎮因古人在柏條河下游用竹簍截水,做成三道相距很近的堰頭,導水灌田而得名,且有一千多年,是座歷史悠久的川西古老水鄉。古鎮還是著名的武術之鄉,民國時期就有“川西小少林”之稱。鎮內建有供水量高達145萬噸的“成都自來水六廠”,是西部地區最大的生活用水廠。 

  古鎮充分利用了得天獨厚的水資源,築成依河而居、傍花隨柳的居家環境,形成了“川西民居,水鄉特色”的生態風格。以“親水性”為主題的呤詩樓、品茶樓、書畫樓、棋牌樓、飲食文化樓、觀景樓沿柏條河兩岸鱗次栉比。鎮內錯落有至的青瓦屋頂,高低有序的封火山牆,青石河欄傍河護佑,卵石小道逶迤彎曲,盡顯的是傳統與現代共生,自然同城市結合,豐富多變的典型川西民居。古鎮的青瓦、白牆、小橋、流水、白鹭、垂楊,鳥語花香,景色清幽,是一幅安寧祥和的風情畫卷,游客可在生態農業園區采摘蔬菜,置身其中境深意長,令人流連忘返。 

  史前遺址—西蜀古城 

  古城鎮古名“馬鎮”,又稱馬街,早在三國時代,蜀漢大將魏延曾在此屯兵養馬而得名,20世紀40年代初改稱古城。鎮距郫縣縣城9公裡,距三道堰鎮2.5公裡。境內河流縱橫,地勢平坦,土地肥沃,物產豐富,田野碧綠,竹林掩映,田園風光極其優美。 

  鎮轄內的指路村有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古城遺址”,系成都平原史前文化的發祥地,為新石器時代晚期古蜀王國的城池遺址,是目前全國發現同期最大的房址建築,出土了玉器、石器、陶器等文物,距今己有3700-4500年的歷史,早於廣漢三星堆1000多年,是“1997全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 

  西蜀古城內的蜀漢街古韻猶存,唐街古風遺響,宋街、明清街更是阡陌交通,人來車往。街道兩旁的仿古建築,旌旗獵獵,商賈雲集,展現的是一派古文化、古街坊、古建築的韻律。鎮中有一民居“古井院”,竹樹遮掩,環境清幽,四合小院中有一古井,水質清洌甘甜。 

  古城還是成都平原上著名的竹編、棕編、草編的“三編”之鄉,其編織工藝源於宋代,產品精巧纖麗,遠銷東亞、東南亞一帶,是頗具地方特色的旅游工藝品。 

  古城的武術源遠流長,早在三國蜀漢時代就已開展,到民國時期形成傳統的“六月六”擂台賽,遠近的武林高手匯聚古城,切磋武藝,因而在川西壩子上又有“小少林”之稱。 

  古城鎮還有占地近40畝的川菜博物館,博物館具有川西民居的風格,其帶著泥土的漢磚、明清時代的小青磚,古樸的石馬、石獅……讓整個博物館顯得古樸而大氣。博物館中有3000多件從省內各地收集的歷朝歷代的煮食器、盛食器、酒器、用餐器、茶具,材質從陶、瓷、木、竹到青銅、牙骨、鐵器等包羅萬象。

西蜀古城 

  交通:公交車315路,金沙車站至郫縣,票價:3.5元。茶店子客運站每天有近百車次發往郫縣,票價:5元左右。郫縣至三道堰若干次中巴車,票價:1元。郫縣三輪車,視其遠近,1-2元不等。 

  自駕車:走老成灌路至郫縣十字路口,約20公裡,右拐,二級公路6公裡抵三道堰。回程可走團結鎮、安靖鎮、洞子口。或古城鎮、新繁鎮、洞子口。沿路濃郁的川西田園風情,美不勝收,且車少、人稀、路平。 

  餐飲:三道堰黃辣丁、三道堰炒大蝦、戴大肉、水鄉豆花等。 

  三道堰休閒地和餐館:休閒港、飲食樓、水上人家、閱江樓等。 

  古城鎮休閒地和餐館:八角古典休閒莊、怡園老年服務中心、錦水旅游休閒會議中心、漢飛閣、綠葉樂、城心園、余氏飯莊等。 

  住宿:兩鎮有農家樂可住宿,價格不高,住在農家樂可體味農家生活情趣。或回郫縣,或回成都住宿。 

  購物:古城鎮特產:古城柚,個大皮薄,汁飽細嫩,純甜爽口。竹、棕、草編生活用品和工藝品。 

  節日:三道堰一年一度的端午節“龍舟會”,是三道堰古鎮獨具魅力的傳統節日,已成功舉辦了43屆。 

  特別提示: 

  三道堰龍舟會,三道堰鎮舊時系水碼頭,為地方土特產集散地,鄉土文化活動頗具特色。每年“端午節”舉行龍舟競賽,搶“水鴨子”、搶“豬尿泡”等民間活動。該龍舟會自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恢復以來,一直沿襲至今。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