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丹徒南鄉古鎮煥發青春活力
日期:2016/12/16 18:12:32   編輯:古代建築20世紀50年代:鎮江的“烏克蘭”
新中國成立後的1951年,農村土改結束,農民有了土地,水利設施逐步得到改善,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得到前所未有的釋放。寶堰作為當時丹徒縣的重要糧食基地,成為領跑全縣農業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力量。由於交糧多、產量高,當時的寶堰鎮有著另一個美稱:鎮江的“烏克蘭”。
現年77歲,當時在鎮小學當民辦教師的陳美瑾老人告訴記者,20世紀50年代的寶堰經濟以農業經濟為主體,農業發展得非常好。1949年時,寶堰鎮水稻畝產不足150公斤,三麥畝產不足50公斤,棉花畝產僅3―4公斤。土改後的第一年,糧食產量就增加了三成。歷史資料中,有兩個數據可以證明當時寶堰鎮糧食生產的發達。當時在寶堰鎮的東大街、西大街、中大街等五條街市中,共有兩百多家大小商店,其中糧店就有36家。由於糧食生產富足,釀酒幾乎成為該鎮村村都會的一門手藝,所以在當時的店面中,酒行也相當多,約占到5%。而且除了固定的酒行,農民也經常會將自家多余的糧食釀成酒運到鎮上當街叫賣。
記者發現,那個年代的寶堰鎮經濟統計數據中,最重要的就是糧食產量的統計,當時沒有現在的GDP統計,更沒有家庭收入的統計,整個社會的經濟基本上還是一種自給自足的生產狀態。所以,陳美瑾老人只能憑記憶和生活經驗估計,當時如果一個農村家庭有兩個壯年勞動力,家庭年收入可以達到50元左右,這在當時算是很高了。
20世紀80年代:工業後來居上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寶堰鎮迎來新的發展機遇,鄉鎮企業異軍突起,工業開始成為農村經濟和鄉鎮經濟的重要支撐力量。
鄉鎮工業的發展深刻改變了寶堰鎮原本單純依靠農業發展的格局。今年70歲、當時是一名村干部的胡志普回憶說,新中國成立後,寶堰鎮只有一些由鐵、木、竹三個行業手工業者組織起來的生產合作社,規模很小,產值基本可以忽略不計。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通過產業結構調整,擴大企業自主權,鎮村工業得到長足發展,出現了一批新的企業。寶堰鎮先後辦起了水泥制品預制廠、磚瓦廠、銅棒廠,鄉鎮工業發展欣欣向榮。
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的短短十年裡,寶堰的工業總產值每年都飛速遞增。到1987年的統計表明,全鎮有鎮辦工業17家,村辦工業21家,戶辦工業30家,職工人數1742人。工業產值達到2162萬元,經濟占比達到了62.2%,撐起寶堰鎮經濟的半壁江山。其中湧現出了農機具廠、鎖廠、坩埚廠、福利廠、磚瓦廠、預制廠等一批骨干企業,產品包括服裝、皮鞋、絲織品等6大類,85個品種。
鄉鎮企業的發展不僅開創了農民在本地就業的新路子,也為農民實現小康生活提供了有力保證。如1987年,寶堰鎮骨干企業之一的寶堰農機具廠,僅職工就有190人。陳美瑾回憶說,在上世紀80年代初,一個鄉鎮企業職工每月的收入可以達到40元,這較純種植收入有了明顯提高。鄉鎮企業讓農民剩余勞動力有了轉移方向,極大地緩解了就業壓力,也大大加快了農民致富奔小康的進程。
新世紀:古鎮換新貌
已經在寶堰生活了近60年的陳美瑾談起寶堰鎮今昔,一個勁地說“變化真的很大,完全是兩個樣子了”。
歷史上的寶堰因為運輸主要是靠水路,所以其繁榮與河道緊密關聯,一條通濟河穿鎮而過,水路運輸可以通達江寧、蘇錫常和滬杭等地,所以從清朝開始,寶堰就已是一個商業重鎮。但至上世紀四五十年代,寶堰鎮上最繁華的街道只有兩三米寬,而且是條石路,下面設有排水溝。臨街大部分是平瓦房,由於鎮區地勢較低,所以一下大雨,經常會淹水。
經歷六十年特別是進入21世紀之後的快速發展,如今,走在寶堰鎮,新修的世紀大道兩旁,一座座樓房拔地而起,學校、商場、賓館、飯店……一應俱全,寬闊整潔的馬路中,層次分明的綠化帶,給人賞心悅目的感受。特別是近年來,寶堰進一步加快了基礎設施建設的步伐,城鎮的綜合服務功能越來越完備,極大地改善了居民生產生活條件。
記者了解到,面向未來的寶堰鎮,正在對城鎮進行有計劃的改造和規劃,聘請專家對老鎮進行保護性規劃開發,擬以四縣抗敵總會紀念館、英雄路和古街道為主軸線,主要以仿古、復古和修繕保護為主,實施古鎮保護性開發;在鎮內則以新老通濟河為重點,進行兩河綜合整治,建設休閒風光帶;以世紀大道、正東路為軸線,完善實施南北兩側的現代化住宅小區建設。與之同時,寶堰鎮計劃用5年時間,完成小城鎮“南延東擴”的計劃,屆時,城鎮面積將擴大到近3平方公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