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 >> 棗莊:發現魯南的曹莊大聖寺

棗莊:發現魯南的曹莊大聖寺

日期:2016/12/14 11:58:44      編輯:古代建築

曹莊大聖寺

    記者和棗莊市市文化學者牛飛雁先生在野外考察時,在棗莊市峄城區古邵鎮武寺村(原曹莊鄉駐地北1公裡處)發現魯南第一座古老寺院——曹莊大聖寺,極具文物保護和旅游開發價值。

    曹莊大聖寺地處魯蘇交界處,西鄰韓莊運河、京台高速出口、京滬鐵路、京滬高鐵,東靠206國道、京杭運河萬年閘、台兒莊古城,北近16萬畝峄城冠世榴園、萬畝陰平棗園、萬畝周營土豆園,南抵黃邱山套萬畝桃花園、賈汪督公湖景區、利國鐵礦,這裡民風淳樸、土地肥沃、物產豐富、沃野在望、盛產小麥、玉米、土豆、地瓜、蓮藕、煤炭等,地貌屬於典型的黃淮海平原。

    文化學者牛飛雁先生本著為考證棗莊地區的寺廟古跡,整理結集出書,以便保留更多的文化遺產的良好願望,一年多來,他不畏嚴寒酷暑走遍了棗莊大地和附近的臨沂、濟寧、徐州等部分市縣區,收集整理了很多寶貴的第一手資料和影像,為研究魯南古寺院等文化古跡的保護與開發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截止5月3日,牛飛雁先生的野外考察階段任務全部結束,他隨即進入文案整理階段,估計今年上半年,他將整理並出版《棗莊地區寺廟古跡考》一書以飨讀者。

曹莊大聖寺

    以下是牛飛雁先生於考察當日整理的考察日記,全部為游記散文體,筆墨間透露出他對家鄉人民和傳統文化的熱愛和崇敬之情。

    佛教自東漢永平年間傳入中國,迄今約2000年歷史,其傳承不衰,輝煌歷代,亘有由來矣。然我峄縣郡國,歷史遐遠,文化悠久,自佛教初傳中國,便有寺院之設。據清代光緒版《峄縣志》記載:“大聖寺,縣西四十裡,東漢時建,明隆慶間重修。”而縣志記載模糊籠統,並未詳說具體村落地點,且古之裡數方位與今相差凡幾,似覺束手無策,渺焉難尋。

曹莊大聖寺

    前不久聞知峄城區曹莊有“武寺”,心中不免疑惑,何以武寺名之?2016年5月3日,由棗莊市電視台宋高峰先生驅車陪同,入村便見兩椽破敗屋宇,殘牆無頂,梁傾脊摧,荒草盈庭,朽木與亂瓦堆積。而東側河溝堤沿上,一塊殘碑赫然入目,大字題額“重建大聖寺碑”,文已殘缺,而碑文題目“重修大聖寺記”則宛然如新。文有“粵稽佛之為教”、“國朝屢有繕葺”、“潤徹舊址”等字樣,其周邊雲龍圖案,清晰可辨。不料由此殘碑,令人豁然驚喜,原來“踏破鐵鞋無覓處”,如今“得來全不費工夫”。魯南最古老的第一座寺院,原來就在此地,這裡就是史上記載的東漢大聖寺。

    為了掌握更多的史料,筆者訪谒了村中小學校長,69歲岳國奇老先生。入門便知老先生家居優雅,花木扶疏,櫃中書香芬馥,文化氣息濃郁。據雲大聖寺一向俗稱“武家寺”,又簡稱“武寺”,蓋由武姓最早立村於此,因近寺而居,村名武家寺,後世衍傳為“武寺”,並寺名而誤傳至今。至於《峄縣志》之記載,亦稍有出入,“縣西”當作縣西南,四十裡當作“五十裡”,抑或有直線距離與間接距離之不同耳。該村實距峄縣舊縣城50華裡,位於原曹莊鄉政府所在地向北一公裡處,現立村武氏因人口遷徙,近已不在村中,而趙、孫兩姓現為大戶顯姓。

曹莊大聖寺

    解放前,大聖寺坐北朝南兩進院落,占地面積二畝有零。自門樓過道,入院即前殿,內供關聖帝君。順前殿山牆兩側,進入二進院落,正中後殿三開間硬山式磚木結構,殿內進深八米,重梁起架,四柱擎托;條笆椽檩,整齊有序。居中釋迦牟尼佛聖像威嚴,端坐於蓮花寶台、金剛須彌座上,像軀高大,眉齊屋頂。兩山排列十八羅漢,或金剛怒目,或垂首低眉,形態各異,嗔喜不一。自北向南,東西廂房各三間,並大殿一律磚牆小瓦,五脊六獸,房門洞闊,方窗低垂。至今大殿兩山山牆之上,山花嵌以黑色菱形高浮雕磚刻“二龍戲珠”圖案,雕工細膩,精湛絕倫,龍鱗爪須宛然若絲,極富優美的立體感。

    原寺中老和尚俗名鄭允章,出家後法名“闊章”,其徒俗家姓褚,法號“弟慶”。時年擁有耕地20余畝,並為韓窪村、陰平西樓、周營天齊廟、大潘樓尼庵、江蘇高郵邵泊等九家廟首,乃同一堂口,鼎盛一時。然“文革”前夕,大聖寺改為村中小學,當時尚有一通唐碑,二通清碑。至清末時,關聖殿由牛山孫氏再度重修,碑文系作篆書小字,精美異常。“文革”盛行後,有人率眾拆除聖像,據說領頭者不久雙目失明,隨後早逝。大聖寺僅存房屋多間,改為教室,而岳國奇老人則在此度過了十幾年的教學生涯。至今大聖寺一片廢墟,荒涼不堪,設若磚瓦有靈,仿佛能聞斷梁廢礫呻吟啜泣之聲!

    岳老先生多年有願,希望重修大殿,臨別時問我有無可能,我想法不孤起,仗緣方生,眾生有感,諸佛有應。我無神通,無法預知未來,唯待因緣際會若何耳!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