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石刻保護迎新時機 項目獲國家文物局批復立項
日期:2016/12/14 11:37:15   編輯:古代建築龍隱洞中的兩塊石刻雖然上面加設了窟檐,但年深日久,周邊已遭受苔藓與水漬的侵襲。
游客在龍隱巖聆聽導游講解石刻文化。
作為國務院首批公布的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和著名的風景旅游名城,桂林的摩崖石刻跨越上千年的歷史,具有較高的歷史、藝術價值,成為桂林山水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尤以宋代摩崖石刻數量和質量為國內首屈一指,有“唐碑西安,宋刻桂林”之譽。日前普陀山石刻和龍隱巖龍隱洞石刻的搶險加固工程相繼獲得國家文物局的批復立項,獨秀峰石刻也在上報立項申請之中,桂林石刻的保護即將迎來新的時機。
石刻文物是城市歷史的一個物證
桂林資深文博專家林京海說,對於桂林石刻的保護,國家及市委市政府都非常重視,每年都劃撥大量經費用於桂林石刻的保護,並逐年有增加。桂林市文博單位一直在對桂林石刻進行保護工作,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每隔兩年對石刻進行防水及危石加固等工程。每件石刻文物經過數百年乃至上千年的歷史,都有著大大小小的病害,這是不可避免的自然規律,所以對於桂林石刻的治理保護每年都在進行研究。
我市從事石質文物保護及博物館學研究的文博專家嚴銘說,石刻文物具有個性,對石刻文物保護很難實行拿來主義,在其他地方已經成功的經驗未必在桂林也適用,就算是同樣材質的石質文物,因為文物所處環境的大氣、水文、地質等條件的不同,處理方式也不一樣。林京海認為,現在石刻保護是一個全球性的科研難題,目前還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百分百地解決石刻保護的問題,所有的保護都只能根據具體石刻的具體情況來治理。
那麼怎麼才能在不破壞文物的前提下對文物進行保護?林京海說,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於文物保護的一個准則就是保護文物的原真性,並不是說這個東西已經老了、舊了,就要把它給拆掉,然後重建一個一模一樣的,這已經是假文物了。保護石刻文物就是要保護好石刻目前的狀態,去除病害和自然界對石刻的繼續蝕損,使之讓更久遠的後人能夠看到石刻的面貌。所以有很多石刻文物雖然已經漫漶不可辨識,但還是要努力保護好它的原樣,而不是在上面進行添加或重新刻畫,這個教訓古人已經犯過,我們今天是絕對不能重蹈覆轍的。
石刻存在的歷史也是石刻文物的一部分,我們保護石刻的目的不是說要把石刻恢復成最早時間的樣子。林京海舉了個例子說,靈渠是秦始皇時代開鑿的一條運河,歷經兩千多年,不斷地對其進行修繕與治理,才有了靈渠今天的模樣,那麼我們今天來談保護靈渠,是要保護現在的靈渠還是要把靈渠恢復成秦始皇時期的樣子?很顯然恢復到秦始皇時期的樣子,靈渠整個兩千年的歷史就給破壞掉了。
石刻文物是不可再生的東西,一旦損毀就永遠不再存在,林京海認為,石刻文物是桂林城市歷史的一個物證,經歷了數百年上千年的風風雨雨,到今天還呈現在人們面前委實不容易,所以我們就要不斷地去保護它,維修它,如果這個物證沒有了,那我們還怎麼去認識這個城市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