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 >> 黔江濯水鎮:古鎮千年韻猶存(圖)

黔江濯水鎮:古鎮千年韻猶存(圖)

日期:2016/12/15 21:50:47      編輯:古代建築
遠眺濯水
遠眺濯水
  文/龐凡 游春霞

  黔江濯水初稱“白鶴壩”,元明之際屬酉陽土司轄地。重要的商業地理位置,使濯水自古以來便成為重要的驿站和商埠,自清代後期起,該地便已成為川東南驿道、商道、鹽道的必經之路。民國24年,人稱濯水為“濯河壩”。此時,此地已商賈雲集,店鋪鱗次栉比。商貿的日益發達,迅速促進了當地與外界的物資交流,創造了最為繁榮昌盛的歷史,甚至已居於同時期的黔江縣城之上,與酉陽龍潭、龔灘合稱“酉陽三大名鎮”。

  濯水鎮距黔江主城28公裡,幅員面積105平方公裡,全鎮總人口2.8萬人,城鎮面積2平方公裡,城鎮常住人口1萬人。國道319線、渝懷鐵路、渝湘高速縱貫全境,交通十分便利。濯水旅游資源豐富而獨特,是一個集千年古鎮、現代農業觀光、地質奇觀和土家民俗風情於一體的綜合性旅游區。

  古鎮恢復 集鎮面貌呈現“三高”

  “漁歌正唱蓬江韻,兩閣三宮古色香,橋上笠翁皆醉倒,欣然夜景當蘇杭。”詩中描繪的濯水古鎮,坐落在黔江東南角。穿境而過的阿蓬江與烏江、酉水一起成為溝通三峽地區和江漢平原的重要通道。走在濯水老街,400多米長的主道由青石鋪就,老街兩邊矗立著依河而建的土家吊腳樓群。“深徑繞院庭軒幾分滄桑猶存一院堅貞氣,敞廳留歲月累經霜雪未泯千秋俠義風。”鎮裡樊家大院的這副對聯,或許正是古鎮的真實寫照。

  不過,4年前的濯水還是一片蕭疏景象。為了推進濯水的城鎮化建設,當地規劃了以恢復老街、發展旅游為重點的城鎮化路徑

  高水平規劃。濯水鎮緊緊圍繞“城在園中、園在城中、景在城中、城在景中”的規劃理念,突出鎮域特色,科學編制集鎮規劃,將原來的3平方公裡城區面積擴展到7.85平方公裡,形成了“一城鎮,五核心,四中心,160個基本院落”的鎮村規劃建設體系。

  高標准建設。該鎮請能工巧匠強化對古鎮的開發打造力度,古鎮核心區和風貌協調區建設累計完成投資2.7億元,完成老街53棟一般保護性建築和7棟重點保護大院的恢復改造,風雨橋和戲樓全部投入使用,芭茅島五星級酒店建設正在進行室內裝修……不僅大項目順利推進,鎮上還新增房屋建築面積2.7萬平方米,改造房屋980戶。

  高要求管理。濯水鎮探索出了集鎮管理“五化”模式,即通過集鎮管理民主化、保潔市場化、管理網格化、鎮容整治制度化、資金籌措多元化。通過管理“五化”模式的推進,集鎮居住環境明顯改善。2009年被評為“魅力小城鎮”、“中國魅力古鎮”,2010年被評為“重慶市優秀村鎮建設項目十佳特色風貌街”以及“央視旅游新干線”。

  標准建設 基礎設施再上台階

  繼2010年重慶市把濯水鎮列為基本公共服務標准化改革示范點以來,該鎮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攬,以統籌城鄉示范鎮建設為主線,嚴格規劃和要求,全面提升公共服務水平,為全市建設公共服務體系先試先行,添磚加瓦。

  實施校園標准化建設。中小學標准化建設共完成投資500萬元,實現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入學鞏固率100%,初中生入學鞏固率97%。實施鎮衛生院和村衛生室標准化建設,大力推行基本公共衛生服務。

  加快文化體育民政設施建設。投資520萬元,完成了鎮中心文化站的改造,在9個村(社區)均建成農家書屋,完成濯水健身廣場標准化配套建設;投資565萬元,濯水中心福利院已動工建設,預計年底投入使用,將實現五保供養率100%;投資200余萬元,建成約3000平方米的紅軍渡休閒文化廣場,提升了集鎮形象;同時,成功舉辦了2012“中國重慶·濯水古鎮端午龍舟賽”,有效提升集鎮歷史文化品位。

  社會保障一體化建設穩步推進。完成濯水鎮社會保障服務廳建設,實現社會養老保險參合率80%,城鄉居民合醫參保率達92%。

  商貿旅游 新農村再添新活力

  蒲花暗河景區位於黔江區濯水鎮,距離濯水古鎮僅2公裡。暗河部分長約2公裡,河面最寬處約20米,最窄處僅3米。由於今年氣候反常,導致本來預計“五一”期間對外開放的蒲花暗河景區延後至“十一”期間正式開放。

  蒲花暗河由黑龍潭、萬燕洞、天生三橋、地下暗河組成。3座天生橋一座連一座,使峽谷成了橋峽。景區內連續3座150多米高的天生橋橫架河上,惟妙惟肖。景區內更有一個大漏斗人稱“黑龍潭”,長2公裡的地下暗河可乘船進入,裡面鐘乳石奇形異景、鬼斧神工。

  既有千年老街坐鎮,又有天賜蒲花助陣,濯水鎮依托旅游開發這個大舞台,上演了一台商貿旅游大戲。

  該鎮按照“農業穩鎮、商貿活鎮、旅游富鎮”的發展思路,按照集約化、現代化的要求繼續做大做強蠶桑、烤煙、生豬三大傳統支柱產業,大力培育銀耳、土蛋雞、冷水魚等特色產業;強力推進濯水古鎮和蒲花暗河旅游景區打造,努力建設生態旅游大鎮;充分挖掘歷史文化,努力打造歷史文化名鎮;充分利用古鎮旅游開發平台,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大力培育和發展商貿產業。

  今後一段時期,濯水還將繼續以恢復古鎮老街和打造蒲花暗河景區為抓手,全力提速統籌城鄉市級示范鎮和武陵山區旅游名鎮建設,力爭到2016年全鎮地區生產總值達到5.5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突破1萬元,集鎮面積達4平方公裡,城鎮人口達2萬人。

  專家點評

  濯水古鎮據“川鄂湘黔之孔道”,依阿蓬江之天然航道,自清代後期始,川東南的主要驿道、商道、鹽道皆途經於此。到民國時期,這裡已是一個舟船相銜、商賈如雲、店肆林立的商貿重集,與龍潭、龔灘並稱“酉陽三大鎮”,並為三鎮之首,是最具重慶特色的土家古鎮。其風雨橋、鹽櫃台、“涼天”、抱廳、水巷子等是難得一見的山地建築的代表。

  近年來,濯水古鎮的旅游開發,探索了一條以歷史文化保護為基礎,激活產業發展的新思路:修舊勝舊的修復古鎮的指導思想。在嚴格恢復歷史上的街巷格局基礎上,不拘一格地強化土家古鎮的空間特色;利用曾經輝煌一時的十大“號口(商埠)”來貫穿現在濯水古鎮的旅游空間組織,並將歷史上的“百日場”的趕集形式轉化為旅游活動內容;以“水碼頭”為線索打造濱江景觀,豐富古鎮的游樂項目。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