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 >> 千年古寺佛殿房頂現縫隙

千年古寺佛殿房頂現縫隙

日期:2016/12/14 12:02:03      編輯:古代建築

 

杏花掩映的大殿

大殿屋脊龍首

大殿屋檐磚雕

大殿外遺落的碑座

   梁唐之際一年冬季,黃河兩岸,彤雲密布,大雪紛飛,路斷人稀。蓦然,南岸蘆葦叢裡走出一位身材健碩的神秘男子,戴斗笠,披蓑衣,目光炯炯,左腋下挾一包裹,右手提一哨棒,四顧無人,旋即朝東南方向疾步走去。翌日天晴,紅裝素裹,神秘男子駐足在一土崗之上,鳥瞰四野,此地北瀕黃河,東接東都(今開封),“果然風水寶地”,言罷,他雙手合十,頂禮膜拜。翌年,一座氣勢恢宏的寺院拔地而起,四方香客聞聲雲集。神秘男子此時已身披袈裟,手捻佛珠,口吐蓮花,該寺名曰“洪福寺”,取之“洪福齊天”之意。不久就有消息說,寺僧是一位洪姓將軍,因不忍戰火紛仍,塗炭生靈,所以逃離戰場,隱姓埋名,削發為僧,建立寺院……

    歲月更替古寺三易其名

    “到康熙年間,洪福寺改為張村寺,到了乾隆年間,張村寺又改成了韓和尚寺,再後來就成了現在的韓寺。”2015年3月20日下午,記者來到韓寺鎮韓寺村韓寺,眼見青磚灰瓦,獨立歲月,殘碑靠牆,碑座擲地,外方內圓的窗戶上斜插一條早已褪盡了顏色的令字旗,大殿房脊不見了龍首,殿檐下面磚雕的蓮花殘破不堪。

    今年60歲的王李合是韓寺鎮古城村小王莊人,2000年來韓寺當了管理員。據王李合介紹,韓寺(洪福寺)建寺之初占地面積有30多畝,分為佛祖殿、老奶奶店和山門。佛祖殿前左右兩廂房內有十八羅漢(佛教傳說中十八位永住世間、護持正法的阿羅漢)。廂房前有過庭,過庭左右有哼哈二將,中間是王靈官。記者查詢,王靈官是道教護法鎮山神將,與佛教韋馱相似;有說他是武當山五百靈官的統帥,叫華光元帥,又叫五顯靈官。那麼寺院內為什麼會有王靈官呢?王李合講,因當時人們感念他。“傳說有一個大旱之年,黃河兩岸千裡,餓殍遍野,百姓來到洪福寺,燒香磕頭,祈求王靈官……不久烏雲翻滾,雷鳴電閃,傾盆大雨一直下到溝滿河平”。

    王李合講佛祖殿房頂似有縫隙,但是有一次大雨一連下了7天7夜,店內竟然滴雨不漏。

    “原來大殿房檐有一棵楝樹,約有小孩胳膊粗,我擔心它的根系會影響房頂,就上去把楝樹砍了。之後就害了一場大病……”王李合指著房檐上的幾枝楝樹說,“後來它們又長出來了,還長了這麼多。”

    雨打風吹繁華有時落盡

    今年78歲的李大林是韓寺村人。李大林介紹,每逢初一和十五,前來洪福寺燒香祈福的香客非常多,平日偶爾也有人來燒上幾柱香,尤其是每年的農歷三月十九古寺會,方圓數十裡,游方郎中,雜耍賣藝,販夫走卒,三教九流雲聚於此,洪福寺上空香霧彌漫,寺內外比肩接踵,人聲鼎沸。

    “這座古寺原名叫大佛殿,是梁唐時期所建,康熙年間及乾隆四年都重修過。”李大林手指古寺旁牆壁擺放的幾塊石碑說,經過多年風吹雨打,石碑上的字跡已經模糊不清,仔細辨認,上有“重修大佛殿記、乾隆四年”等字樣。大殿門旁有塊小石碑,上面刻有“康熙五十七年、重修大佛殿”字樣,“這塊石碑上的字原本非常清晰,但‘文革’期間遭到毀壞,中間已經完全被毀,只能看到殘剩的幾行字跡。”

    李大林說,他七八歲時,這座寺院的總面積還有30多畝,他指著古寺的左邊說,這裡原來也是古寺的房捨,後來,慢慢被當地居民蓋成了民房。古寺背面有一個村子,叫寺後。清朝同治年間董姓開始在這裡居住,因為村子位於洪福寺北面,所以取名寺後董,中華民國年間改名為寺後。

    黃土埋骨留下慘淡記憶

    據村民姚隨房回憶,早些年在寺院內的左側有一棵柏樹,十幾米高,兩人合抱那麼粗,樹蓋很大,“1958年,縣裡用這棵松樹做了一艘大花船(用於搖花船活動,搖花船又叫‘劃旱船’‘采蓮船’,搖花船流行於我國山東一帶,人們用它來祝福新的一年家人福壽安康。據記載,此項活動已有300多年歷史)。”姚隨房說,在寺院正前方還有一顆黑槐樹,但那時黑槐樹裡面已經空心了,“非常大,得3人一起才能把樹抱住,後來也被毀了,可惜了。”

    指著古寺的屋頂,李大林說,上小學時,他是班上的學習委員,同學姚文明是校裡的學生會主席,每當學校有消息通知的時候,他們便一齊爬上屋頂,對著下面大聲宣布。

    “也是小時候聽說,這座古寺原本有很多和尚,但我沒見過。在這座古寺的東側,也就是現在的鎮政府旁邊,那裡原本有個大土崗,據說土崗下面埋葬了很多和尚,所以那裡又被稱為和尚墳。”

    沿著寺旁的一條小路,姚隨房、李大林和記者一行向南走了一段距離,來到鎮裡一條大路上,李大林介紹,早些年在那裡有一口大井,直徑有3米多寬,是口吃水井,由於此地原屬古寺內,所以這口水井是僅供和尚們吃水用的。“早些年這裡樹木茂密,很有古時候的一些味道,隨著經濟的發展,現在這裡已經變成了鎮裡的一條主干道。”

    龍首猶在風骨銘刻於世

    另一名古寺守護人朱桂花講述了一段歷史,最早她來守護這座寺的時候,寺裡條件很簡陋,只供奉了幾個財神爺,後來有不少香客前來祈福,送來了不少善款,還有錦旗,寺裡便又請了幾位菩薩。“雖然這座古寺有了上千年歷史,這座古寺建築之精之固質量之好沒得說,這麼多年過去,這座寺從沒漏過一滴水,任憑風吹雨打,它都很穩地坐落在那裡。”姚隨房說,自己以前是鎮裡退休的干部,由於鎮政府離此寺很近,他時常來燒香,看著古寺的歲月變遷。他指著古寺院說:“這裡原本有個很大的門,門前有四大天王,每個都有兩米多高,非常威嚴。”

    “原來韓寺鎮的名字是由這座古寺的名字而來的,當時有個姓韓的和尚對此寺進行了重修,並命名為韓和尚寺,後來有了這座村落,慢慢地就叫起了韓寺”。

    王李合說最早叫洪福寺是因為建寺之人姓洪,記者查證,在我國,叫洪福寺的寺院不少,有上海洪福寺、濰坊洪福寺、膠州洪福寺、定襄洪福寺等,所以姓洪之說存疑。

    采訪結束時,王李合悄悄告訴記者,大殿內他藏有兩個鎮寺之寶,記者隨即跟隨他進入大殿,王李合在牆角一個櫃子裡摸索了一陣子,搬出來一個物件放在大殿中央空地上。記者上前細瞧,是一個磚雕的龍首,由於年代久遠,龍首飽經滄桑,造型多有損壞,但龍目暴突,龍須飄逸,不怒自威。注視龍首,悠然想起唐末五代著名畫僧貫休的《江邊祠》:松森森,江渾渾,江邊古祠空閉門。精靈應醉社日酒,白龜咬斷菖蒲根。花殘泠紅宿雨滴,土龍甲濕鬼眼赤。天符早晚下空碧,昨夜前村行霹雳。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