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鎮話千燈
日期:2016/12/16 16:12:18   編輯:古代建築圖片說明:千燈小巷中的平常人家
圖片說明:秦峰塔
“千燈”,總讓人於蓦然間聯想起晚間萬家燈火的時刻。夜幕降臨,小河已褪去了白日的熱度,靜靜
地在石橋下流淌著,河的兩邊是枕水人家,在為一天的生活作最後的忙碌。將鏡頭逐漸拉遠,便是一幅靜谧的市井生活畫卷。
或許作為一個古鎮的名字,沒有什麼能比“千燈”更適合了。但昆山千燈鎮,卻不是因為有如想象中很多很多燈而得名。千燈的舊稱千墩,據清陳元模著《淞南志》載,昆山城東南36裡,三甲川鄉有水曰千墩浦,蓋淞江自吳門東下至此,江之南北凡有墩及千,改名千墩,清宣統二年,因為該地土墩上長滿了一種草:“根可以做紅色染料,也可以做藥材,這種草稱‘茜草’。”所以,在那時把“千墩”易名為“茜墩”。“茜墩”這個地名一直用到解放後。茜墩是一個人文荟萃之地,人們都感到叫“茜墩”、“千墩”都有點不妥,應該用這個“燈”更好。這個“燈”字,象征著光明的使者,象征著輝煌,象征著富裕,與“金千燈”相符。“千燈”這個地名就由此而來。
未入千燈鎮,於遠處望見那座秦峰塔,身姿苗條綽約,難怪當地人稱之為"美人塔",殊不知,這位“美人”已有1500余歲。過橋,踏上國內最為古老的石板街,頭頂著兩側小樓屋檐間的“一線天”,就慢慢地步入了古鎮律動的命脈。腳下的石板很厚重、平整,泛著亮亮的青光。游客不多,與周莊等著名古鎮不同,相反,你會覺得它太靜了,很貼合千年古鎮的稱號,但又與AAAA級景點的由頭不符。
它的確太靜了。河邊的那一扇扇木質大門上的黑漆已經剝落,銅的把手業已泛出銹跡斑斑,好奇的籐蔓爬出牆頭,一探外面的世界。想必它也是按捺不住寂寞的,一顆綠色的心總是要見光的。而大門始終是緊閉的,你會很想透過那細細的門縫,窺視裡面的世界是怎麼樣一幅光景。又見那廊下擺著一個竹籃子,裡面放滿雞蛋,旁邊的木柱子邊靠著一雙江南人常穿的布鞋,周邊放著水壺、肥皂等生活用具。
但畢竟,這是個酒香也怕巷子深的時代。
游客不多,兩邊的店家也就懶得吆喝生意,賣的也多是芡實糕、麥芽糖、襪底酥等江南常見的糕點。
街兩側服務於當地人生活的小店面多過旅游紀念品店。當地人在藥店買藥,在理發店理發,在客堂裡吃午飯,他們和游人的交集或許只在那些小小的飲食店和茶室。千燈人的生活與外部三三兩兩的游客無關,它迎接著游客的到來,卻又如美人猶抱琵琶半遮面般羞澀。
可能你不知道這裡是我國偉大思想家顧炎武和昆曲鼻祖顧堅的故鄉,千燈的糕餅香飄了千年,但在歷史的浪濤中,這兩個名字卻永遠地留存了下來。如今在千燈古鎮上還完好地保留著顧炎武的故居和顧堅的紀念館,在先賢們的遺像前駐足凝望,深鞠一躬,以表對那段歷史的敬意。
如果說周莊是一位風韻猶存的少婦,南浔是一位嬌俏頑皮的富家小姐,烏鎮如國色天香的大家閨秀,那麼千燈就宛如一位樸實大方的農家女子,帶有那麼點靈秀,但更多的是質樸。她堅持著自己的生活方式,卻也期待著外界的誘因能將她美化。就像腳下石板路下又寬又深的下水道,與古鎮各處的河埠、河灘相連通。即使下滂沱大雨,石板街上從不積水,轉晴即干。總有一種看不見的張力,維系著它的律動。
咬一口襪底酥,香香的,並無非常特別之處。也許就正如千燈本身,只為證明曾經來過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