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訂書機、一個放大鏡、一個環保袋,就這樣一件件普通無言的實物,在12月12日廣州舉行的一個展覽上,還原出中國著名考古學家麥英豪的淡泊名利、生活簡樸的形象,打動著和麥英豪有過交集的每一個人。
在麥英豪六十年的考古生涯中,他參與了包括南越王墓在內的700多座墓葬的發掘考古,推動孫中山大元帥府紀念館、東莞海戰博物館的建設,主編出版大型圖錄、文物考古論著10多部,在考古界被譽為“一代宗師”。
2016年11月28日,中國著名考古學家、廣州博物館名譽館長麥英豪在廣州因病逝世,享年88歲。
12月12日,《一代宗師麥英豪》紀念特展與追思會在廣州博物館舉辦。展覽挑選了麥英豪生前使用過的訂書機、放大鏡、眼鏡等文具,以及照片和著作來追憶他一生。
麥英豪的兒子麥稼說:“這裡每一件展出的物品都會觸動回憶父親的情緒。這些物品都是他臨終前還在用的,我們收集的時候,許多物品就在他的書房裡,就在他的辦公桌上。”
“我從孩提時候起就見到父親用這件灰色的訂書機了,至今足足有50余年頭,前陣子我打開訂書機,裡頭的釘子還是嶄新的。”麥稼在父親使用過的訂書機前說。
廣州博物館館長李民湧介紹,自己與麥英豪共事十年,眾所周知他在工作上認真執著,而在生活上是個相當樸素的老學者,每次他開會的時候都會背著一個淡黃色的環保袋,這麼多年來,都是背到爛了才會換,而款式卻總是一樣的。
李民湧回憶:“這個款式一樣的袋子並不是因為特別精美或者是夫人的信物,而是因其印有文物普查的圖文。2013年至2016年,中國國家文物局開展‘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麥老使用的環保袋正是為宣傳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工作而特制的。”
李民湧對麥英豪用過的放大鏡頗有感慨。麥老年紀大,眼睛基本上看不了東西,但他依然堅持用放大鏡一行行地看著資料,這對於一個老學者來講是十分難得的。一般的學者看不了的話就不看了或者找人讀,但是他沒有,一直拿著放大鏡慢慢在看。事實上他也送過一個放大鏡給李民湧,自己卻寧可用舊的,這也能看出他對後輩的關照。
廣州博物館工作人員對麥英豪尊敬有加。一名工作人員稱,麥英豪對年輕人一再強調,在工作中要實事求是,以考古材料說話。為了追求真相,取得一手材料,再麻煩再艱苦似乎也不為過。
作為一個考古學者,麥英豪也有文藝的一面。展廳中有一處陳列著一堆形狀各異的小石塊,它們是麥英豪歷年踏遍全國乃至世界考古工地時采集回來作為留念的石頭。每一塊石頭上都能清晰地看到,他按考古職業習慣用毛筆或鉛筆標注的來源地、工地或工程名稱、具體時間。
麥英豪曾為廣州市文物考古工作寫下對聯:六十年田野考古盡心盡力,一甲子三大發現留與後人。李民湧稱,這不僅是麥英豪對廣州文物考古工作60年的總結,也是他對自身田野考古生涯的歸納。希望通過展覽能讓大眾對麥英豪的日常生活多一點了解,還原一個真實、豐滿的考古宗師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