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 >> 官渡古鎮重生啟示(組圖)

官渡古鎮重生啟示(組圖)

日期:2016/12/15 22:24:44      編輯:古代建築

官渡粑粑深受游客喜愛。 記者杜文蕾攝

傳統文化在官渡古鎮得以傳承延續。記者黃曉松攝

  在不到1.5平方公裡的區域內,聚集了國家、省、市級的文物古跡30余處,收藏了唐、宋、元、明、清的“五山、六寺、七閣、八廟”。

  從唐到清多個朝代遺跡、儒釋道多教共處,伴著世事的盛衰沉浮,綿延了一千多年的香煙缭繞、鐘磬鳴響,這裡留下了“一鎮五朝”、“一鎮三教” 的獨特景觀。

  這裡就是昆明人熟知的官渡古鎮。古鎮曾經的繁華和輝煌,至今都還讓不少老官渡人萌生“我們祖上也闊過”的自豪。

  只是,歲月流逝,湖岸線逐步退縮,這裡的自然景觀發生了滄桑變化。古老的廟堂建築逐漸陳舊破敗,有的甚至被拆除,就連著名的金剛寶座塔塔基也浸泡在水中。

  隨著拓東城、金馬坊的興盛,離新興鬧市僅十多公裡的官渡古鎮淡出了歷史的視線,不可避免地沉寂了……人們記住的只有一個行政區劃的地名“官渡區”。

  重生,成為官渡古鎮唯一的選擇。

  民俗傳習大本營

  城市化的萌動驅使著城市的急速擴展,規劃者的目光穿過歷史的蒙塵,又輪回般地投向了這個余韻悠悠的古鎮。

  2001年4月,在國家文物局、省、市政府及有關部門的支持下,官渡古鎮文化古跡搶救一期工程動工,成立了古鎮恢復建設指揮部,投資1.2億元。經過兩年多的艱苦努力,將1350噸的金剛寶座塔整體抬升2.4米,並重建了妙湛寺及西塔,對妙湛寺建築群、法定寺、法定寺建築群、土主廟建築群、觀音寺等古建築進行了保護和修復。

  官渡古鎮又回到昆明人的視野。

  令人欣喜的是,古鎮的恢復重建,沒有選擇不少地方的重建“捷徑”修舊如舊。而是清醒地認識到:傳統文化和民間習俗的重建和回歸,遠比古建築的修復重建更重要。

  於是,在一幢幢復古建築拔地而起的同時,官渡以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和名錄為基礎,先後在官渡古鎮建立了一批傳習館和實物展示館:2010年8月20日,烏銅走銀傳習館在官渡古鎮正式由政府授牌成立;隨後,“官渡餌塊傳統制作技藝”又被列入昆明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成為雲南省的又一民間文化傳習館;2011年4月26日,官渡滇劇花燈傳習館也在官渡古鎮掛牌成立,成為雲南第一家也是目前唯一一家滇劇、花燈傳習館。

  在官渡古鎮二期開發規劃中,還將建設總面積達6000余平方米的“官渡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基地”等項目;將有兩棟古建築交由文化部門管理使用,將建成“昆明市官渡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和“昆明市官渡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基地”、“碑刻博物館”、“ 官渡古鎮民俗博物館”3個博物館,集中展示官渡區璀璨的民族文化、官渡古鎮的歷史沿革及一些傳統習俗。

  讓每一塊磚瓦都透著古滇國文化

  “我家(jie)昆明人,哪點(die)不如人,象牙煙鍋是叼春城,滿鏈殼呢單車是帶女人,毛呢褲子是系草繩,的確良的衣裳是一層裹一層……”

  在官渡,你能聽見雲南的特有戲曲花燈,花燈小調是用滇池方言演唱的,聽不懂方言就難入戲。如唱“五分錢”,滇池方言是這樣發音演唱的:“偶分錢”。大媽叫“大摩”……沒喝過滇池水的外地人是很難入調的。如今在昆明,只有官渡話、呈貢話才保留了昆明話的更多古韻,官渡話可以說是正宗老昆明話。

  於是,只要是風清日暖,在古鎮的街頭,總有那麼一群身著繡花對襟大褂、戴頭帕的大媽和嘴裡叼著煙鍋的老爹聚在一起唱花燈。這種山野味十足的花燈表演和路旁街邊、田間地頭的花燈清唱,可能更具古樸的原生態,更有明、清“唱燈”古風的原汁原味。

  一曲曲滇劇、一段段花燈,勾起了人們對“老雲南”的回味。2011年4月26日,“官渡滇劇花燈傳習館”在昆明官渡古鎮正式落戶。古渡梨園是雲南省首家滇劇、花燈傳習館,也是目前雲南省唯一一家滇劇花燈傳習館。

  負責官渡古鎮二期開發的公司負責人表示,他們將進一步挖掘、傳承各種“土得掉渣”的手工藝、飲食文化,比如調糕藕粉這些快要消失的小吃,還有古風驿站等以後都能在官渡古鎮見到。“我們的目的就是打造出一個具有老昆明風格的古鎮,能夠和麗江古城媲美,改變現在昆明是游客中轉站的尴尬的現狀。”

  同時,鎮上的傳統民居也在有計劃地修繕,民俗民間文化活動以及傳統風味小吃逐步恢復,自然生態環境的保護也在規劃之中……

  讓古鎮的每一塊磚瓦,都浸透著古滇國的傳統文化和民間習俗。不但要做古鎮的守望者,更要做價值的發現者和歷史的締造者。只有推動更迭復興,才能實現古鎮的永續發展這也許才是古鎮重生最大的價值。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