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 >> 夜游三河古鎮

夜游三河古鎮

日期:2016/12/15 16:23:58      編輯:古代建築
  去年冬日,我邀幾位旅友共游安徽省肥西縣三河古鎮。雖時值大雪節氣,卻因風和日麗,也不覺冷。我們夜晚抵達,但對古鎮神往已久,我們想早一點睹其容顏、近其芳澤。

  問過當地人,我們沐著漆黑的夜色姗姗而行,深一腳淺一腳地踏過一座馬鞍形石橋,在浮影橫斜中穿過一個石碑坊,一條懸著一排燈籠,燈光朦胧的古巷便呈現在眼前了。

  這真有訪桃花源的感覺,前,不知其路,撲朔迷離,尋尋覓覓,難以入巷;後,渡過迷津,越過洞口,便豁然開朗。於是,我們漫步在千年狹窄的石板道上,腳下的方石塊被磨得溜光,兩旁是古老的黑色磚木結構的店鋪,每家店鋪的門頭都掛著一盞燈籠,燈籠方圓不一,上面寫著店主的姓氏。看到我們幾人各自的姓氏時真有回家的感覺,當看到“吳”姓時,好友戲谑:“吳兄,到你家了,還不開開門,讓我們進去喝茶!”我作敲門狀,引得大家開懷大笑。

  夜色愈來愈重,古鎮漸漸顯得神秘起來。我邊走邊想,這古鎮也夠勞累的,那一邊,負載著現實的柔情與激蕩;這一邊,埋藏著世事的變遷與無奈。聽說它是三河匯聚之所,地脈所系,看來中國的地脈注定要衍發出沒完沒了的動蕩。在濃重的夜霭中越來越清靜的古鎮,你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所在?你的小橋流水、灰牆黛瓦、狹長的石板古巷,蘊藏了多少婉約和柔情?

  正這麼想著,眼前出現了一幢灰褐色的老式房捨,門口簡陋,但庭院很深,大概有三重的樣子。我似乎被一種神奇的力量控制了,腳步慢了下來,這兒沒有任何裝點,為什麼會給我一種莫名的莊嚴?整個庭院房捨不多,但每一個層次都排列得雅致而安詳,讓人覺得異常親切。最後借著微弱的燈光我認出了一行字:楊振寧先生舊居。透過這個匾額,我仿佛看到了大洋彼岸,楊振寧先生與學生在研究所裡工作;仿佛看到楊先生正埋頭於堆滿稿紙的案子上精細地計算;仿佛看到楊先生的父親正在給年輕的學生華羅庚講解著深奧的難題;仿佛看到在諾貝爾獎頒獎典禮晚會上,楊先生夫婦在神聖的殿堂中隨著樂曲翩翩起舞;仿佛看到年邁的先生重回故裡,依舊走在這狹長的石板小巷間,愉快的笑聲、親切的鄉音讓他宛若又回到了童年;仿佛看到先生在叮囑當地的政府官員:多重視文化的傳播,科學的發展,只有文化和知識才是人類的大慈真善。

  楊振寧舊居不遠處是孫立人將軍故居,沒有楊先生舊居庭院大,但非常精致。原來僅知道孫將軍是抗日名將、民族英雄,率領中國遠征軍同日賊在緬甸進行艱苦卓絕的鏖戰,後來才知道將軍是清華大學土木工程系的高材生,並是校籃球名將,後赴美留學改學軍事,同二戰名將艾森豪威爾、馬歇爾、史迪威等同校畢業。將星閃爍、光耀全球,為反對法西斯、解放全人類而戰!英名永垂、三河同輝,為中華民族不受欺躏、民族獨立血戰到底!

  茫茫深夜,我情不自禁默默地問昊天大地,難道真有地脈匯聚,風水寶地之說?要不然此地方圓不足數十平方公裡,居民不過數萬,在一個世紀裡,為何名人如淮軍名將劉銘傳、張樹聲、劉秉璋,抗日英雄孫立人,文化名人、科學英才楊振寧等代代薪火相傳?思量之,唯有文化!是深厚的文化積澱和古鎮的鐘靈毓秀孕育出了人才輩出的民族精英。真如余秋雨所說,文化,是一種包含精神價值和生活方式的生態共同體,它通過積累和引導,創建集體人格;文化是一種手手相遞的炬火,未必耀眼,卻溫暖人心;文化的魅力,就在於擺脫實用,擺脫功利,走向儀式;文化的最終目標,是在人世間普及愛和善良。

  讓我們記住三河古鎮,記住文化的力量吧!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