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 >> 河北磁山遺址發現萬年前玉片 各面經過磨制(圖)

河北磁山遺址發現萬年前玉片 各面經過磨制(圖)

日期:2016/12/15 15:09:33      編輯:古代建築

 

 

 

 

    這塊古玉為白色石英石質,質地純淨,呈半透明狀,長65MM,寬27MM,高16MM,各面經過磨制,比較規整,名稱和用途不詳。更為珍貴的是,這塊玉石上還殘留有一些黃、褐色的附著物,疑為入土時有機物殘留。這塊玉石出土的位置位於磁山遺址1號窖穴的底部,經中科院、農科院采樣隊員認定,屬磁山文化一期地層。

    古玉的發現頗有些曲折。2007年10月,中科院、社科院聯合考察組到磁山遺址取樣,進行古氣候研究、環境考古。所帶領的考古隊員結束取樣,回到賓館,留下磁山博物館館長張天玉和工作人員張海江等收拾工具。兩位友人前來探望,大家參觀考古遺址,在位於1號窖穴的斷崖前,他們發現有一塊狀物露出崖壁,疑為是一塊殘存陶片,遂小心用木棍撬出,但是這塊沾滿泥土的小東西顯然比陶片要重些,並且有稜有角,四邊整齊。為看個明白,就用飲用的瓶裝純淨水簡單沖洗了一下,一塊一萬年前的古玉呈現在眾人面前,在場人員均大吃一驚。

    據悉,我國目前所見到最早的用玉制作的器具,是遼寧海城小孤山舊石器時代末期洞穴遺址中的玉石制砍砸器,其年代距今約10000年。玉文化則起源於新石器時代,距今8000年前的興隆窪文化做為肇始,興隆窪遺址位於內蒙古赤峰市敖漢旗,根據測定結果知其C14年代在距今8200—7400年間,典型遺址有敖漢旗興隆窪、林西縣白音長汗、克什克騰旗南台子、遼寧阜新縣查海等,其出土的玉玦、管、珠等飾品,其玉質有岫巖玉、寬甸透閃石玉(閃玉、軟玉)以及瑪瑙、石英石等玉石。磁山遺址發現的這塊古玉經過專家鑒定,距今10300年,並且推斷在遺址中仍將有同類玉石存在。

    ■ 磁山遺址

    磁山遺址是中華文明發源地之一,它位於河北省武安市洺河畔的一個黃土台地上,是我國重要的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遺址之一。最早發現於1972年,自1976年始經過三次發掘,出土了大量文物,其中有石磨盤、磨棒、鳥形三足支架陶盂為代表器形。出土的灰化粟、炭化胡桃證明武安最早在全世界培育出谷子、核桃,雞腿骨證明中國早於印度3000年開始飼養家雞。

    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和科研手段的進步,所確定的上溯年限也從距今7350年上延到距今8000年。而自2007年至2009年,中科院、社科院聯合考察組經科學嚴謹地研究,最終證明武安是世界旱作農業的起源地之一,是粟、黍的故鄉,並確定以10300年的上限改寫了世界農業史、中國上古史。 

    磁山遺址發現一塊古玉石,經過分析,得出磁山遺址最早年代為距今10300年前。中科院的專家在對這塊玉石取樣分析後,認定這塊古玉的真實年齡也與之相當。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