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 >> 古鎮新貌——中國文化報基層聯系點塘棲古鎮見聞

古鎮新貌——中國文化報基層聯系點塘棲古鎮見聞

日期:2016/12/15 21:56:30      編輯:古代建築

塘棲鎮水北街民俗文化活動熱鬧非凡。 (李 靈 攝)

“我們塘棲鎮自從掛牌成為中國文化報的基層聯系點後,文化工作的力度更加大啦!”杭州市余杭區塘棲鎮的宣傳委員張偉笑著對記者說,目前該鎮圍繞“繁榮運河水鄉文化,復興塘棲千年古鎮”的目標,高起點實施文化強鎮規劃,高質量建設文化基礎設施,高標准開展文化藝術活動,高要求構建群眾文化網絡,呈現出群眾文化、企業文化、校園文化、家庭文化相互交融的可喜景象。

歷史文化名鎮塘棲位於杭州市北部,素有“魚米之鄉、花果之地、絲綢之府、禮儀之邦”等美譽。逶迤千裡的京杭大運河橫穿古鎮。這裡有大運河上唯一一座七孔石拱橋——廣濟橋,有“十裡梅花香雪海”的超山,有波光粼粼的丁山湖濕地;鎮上有乾隆御碑、太師第弄、郭璞古井、水南廟、棲溪講捨碑、廊檐等珍貴的歷史文化資源。塘棲曾為江南十大名鎮之首,被豐子恺先生譽為“江南佳麗地”,而今已獲評浙江省十大歷史文化名鎮稱號。

據塘棲鎮鎮委書記李敏華介紹,塘棲鎮十分重視文化事業,文化工作每年都列入黨委、政府以及村、社區工作的考核目標,列入每一屆的政府工作報告和財政預決算計劃,形成了全社會重視文化建設的良好氛圍。近年來,塘棲鎮把握小城市培育和大運河申遺的歷史機遇,全力開展運河、超山綜合治理保護,社會知名度和影響力不斷提升。兩年前,塘棲鎮被列入浙江省首批27個小城市培育試點鎮,並提出建設“江南水鄉歷史文化名鎮”的奮斗目標,將文化發展放置在重要的戰略地位。

張偉說起本鎮文化設施建設成就如數家珍。建造於1999年的塘棲鎮綜合文化站,建築面積1.3萬平方米。其中用於發展公共文化的面積有8300多平方米,室外活動場地4500多平方米。2008年又投入100多萬元進行改造,新增排練廳、器樂室、培訓教室等,改善了文化活動條件。2010年,塘棲鎮綜合文化站被浙江省文化廳評為特級文化站。此外,塘棲圖書分館也是余杭區最早的萬冊圖書館之一。其他文化設施如塘棲鎮體藝館、工人文化宮、塘棲劇院、思敬廣場等也提升了該鎮的品位和文化內涵,而國家級盲人門球訓練基地則是全鎮文體設施的亮點。塘棲鎮還以文化村創建為著力點,引導各村、社區推進圖書閱覽室、文體活動室以及籃球場、健身苑點等公益性文化活動設施標准化建設,現已基本建成了15分鐘公共文化服務圈,讓廣大百姓暢享多樣化的公共文化服務。

記者了解到,塘棲鎮一年四季文化活動不斷:春季有流動大舞台,夏季有“相約周末”文化夜市,秋季有國慶、重陽等金秋系列文化活動,冬季有迎新年、元宵節活動……一場場、一台台各具特色的文藝演出、圖書下鄉、電影下鄉活動在社區、鄉村、企業、廣場展開,群眾文化生活日益豐富。以枇杷文化節為例,盛產枇杷的塘棲鎮如今已舉辦了14屆枇杷文化節,每屆都精心組織富有特色的文化活動,吸引了數十萬人慕名前來;而該鎮“夕陽紅”藝術團據此創演的民樂合奏《枇杷熟了》,還曾獲浙江民族民間樂團比賽金獎。而連續舉辦了三屆的超山梅花節和“塘棲雅集”活動,更體現了塘棲古鎮悠久的歷史和人文底蘊。

多彩的文體活動與活躍的群眾文化隊伍分不開。塘棲鎮現有16支文體團隊,文藝骨干達1220人,他們活躍在各類文藝演出活動現場。

夜幕降臨了,習習涼風帶走了白天的酷熱。記者徜徉在塘棲古鎮,感受著小鎮的文化與和諧氛圍。只見京杭大運河上的廣濟橋長虹臥波,郭璞井泉湧不斷,乾隆御碑巍然聳立,似在訴說塘棲的百年繁華和人文積澱,更見證著塘棲今天繁榮發展的新貌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