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元和十一年,蘇州刺史王仲舒開始塘路的修建工程,“堤松江為路”,即是南運河塘裡的起始。開始時“先築石堤,以順牽挽”,但太湖西來之水,勢不可擋,後人就改築石橋,讓湖水流入松江,因此塘路多橋梁。
從運河與太湖的混合地往西,過去是大片的淺灘窪地,太湖水難,洪水漫過淺灘與運河交匯,風急浪大時,古運河裡翻船覆舟是常事。船行不便,水患無窮,築堤修路便成了河道居民對自然現象的被動領悟。
運河古道既是河岸又是纖道,舊時還被充作驿道,水陸並用的交通要道,築在繁忙的大運河上,巨大的青石從別處運來,由石工鑿成統一尺寸,長1.8-2.2米,寬0.6米,厚0.4-0.5米。路基用直徑10-12厘米的杉木梢 打入土中,路體內外有兩道石牆,中間填入泥石。
這種古道青石堆疊方式後來成為江南塘路效仿的典范。來源:蘇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