塘尾古村 遺世獨立的莞邑孤城
日期:2016/12/15 16:27:05   編輯:古代建築放在旅游業的大視野之下,有些地方也許籍籍無名,然而有心的行者對於景物,不因其名不彰而掩其美,也不因其聲名鵲起而遮其丑。
潮州的龍湖古寨,冷冷落落,卻余味悠長。其實,在東莞大地,也有一處與龍湖甚為相似的地方——石排塘尾古村。廣府古建築,在此地燦然匯聚,營造出醇厚回味的文化意蘊,令人在晨曦、夕陽之下徘徊不去。
那是莞邑的一座孤城,遺世而獨立,足以薦之佳客,品論乎同懷。
“幸存者”塘尾
在東莞這個繁華熱鬧的城市裡,塘尾古村屬於一個冷寂的角落。
當這片土地上許許多多風情綽約的古村,紛紛響應經濟發展要求被從地圖上抹去的時候,人們決定保留塘尾。
人們知道東莞第一家三來一補企業是虎門的太平手袋廠,但很少人知道第二家是塘尾村的方舟木器廠。1979年11月,香港商人、也是塘尾的鄉親李棠,在塘尾村的碾米作坊裡開辦了這家工廠。
起步之際,東莞不少祠堂、老屋都被用於做廠房。發展多年之後,老房子無法滿足企業的需求,於是許多村子就開始拆掉老建築,建設新廠房,造成了今天東莞的工業村千篇一律的面貌。而塘尾的決策者卻決定讓工業搬出去,把老房子保留下來,讓先民的居住文化得以在這個地方完整地延續。
完整的塘尾村告訴人們,以前東莞的村子擁有著你可以想象的詩意:老榕樹下,幾個兒童嬉戲;舊祠堂內,老人淡定下棋;蓮花池塘邊,農人荷鋤而歸……
孤城寂寂
這只是一個美麗的村莊,但也是一座孤城。它的“孤”,不是孤單,而是唯一。在東莞,除了塘尾,再也找不到另一個被完整的古圍牆包圍起來的古村。
一位七八十歲的老人曾告訴記者,原來的東莞老城美麗無比,比之於山西平遙,也不遑多讓。
而塘尾,一切如舊,灰黑色的古圍牆斑駁著時光的痕跡,守護著這座年邁的古村。古代之謂“城市”,城就是圍牆,市則是商業。大部分的城市,今天已經有市無城,而塘尾沒有商業,只有圍牆,所以它是一座“城”。
你會問,一個南國小村,有什麼軍事價值,還需要高牆厚磚?歷史上,塘尾的城牆確實起到過防御作用。宋末元初,元兵進入東莞,塘尾村因為工事堅牢幸免於難。
正是在元初,塘尾李氏的先祖李栎菴為避兵災搬到了此處,在此繁衍紹繼。年代流長,到後來原來的居民黎氏、謝氏相繼沒落,而李氏則興旺昌盛,到最後基本只剩下李姓,造就了今天塘尾村作為東莞“隴西李氏”的煊赫佐證。這是一個“鸠占鵲巢”的故事,原本黎謝族人修建的城牆,防住了兵禍,卻防不住家族興替。
“鸠占鵲巢”
現在的塘尾,又已發生了另一個“鸠占鵲巢”的故事。東莞的廠房在不斷“騰籠換鳥”,老屋也是如此。
塘尾的李姓後人,闖蕩境外者有之,搬出村外者有之,就是很少有人留下來。老屋便廉價租賃給外來務工者,作為他們的另一個家鄉。取代李氏原住民的是四川人。現在的塘尾村,川音流轉,讓人疑入蜀地。住在這裡的八九成都是四川達州人,因為老屋租價低廉,這些達州老鄉大多是拖家帶口。從實質的居住形態上看,這裡已經是達州人的家鄉。
這是一種很有意思的狀況,在老東莞人原汁原味的廣府民居裡,住著的卻是來自文化傳統、生活習俗千差萬別的四川人。不過,這也讓塘尾村的存在有了另外一重意義,即作為工業發展、人口交流和文化互融的一個時代見證者,將活生生地把這些歷史通過往後的生活向後人完整地復述,完整如古村的面貌。
褪色的華美
該回過頭來說說塘尾古村最直觀的看點了。
村子裡,現在保留著明清祠堂21座,古民居268座,古井15眼,書堂19間。村口的蓮花池塘,是古村的中心,坐北向南,巷道以“七縱七橫”為特色,形成“井”字形網狀布局。
為適應南方炎熱多雨潮濕的氣候特征,塘尾的建築絕大多數采用三間兩廊的金字屋和三間一廊的明字屋布局,利於通風散濕。同時,建築清一色采用紅砂巖作牆基、柱礎和門框,牆壁則一般用青磚砌成,牆上築起兩個镬耳,大氣莊重又不失美感,具有鮮明的嶺南建築特點。
這樣的描述顯得很無趣,這也是一個熱愛旅游體驗的人所不喜的。如果不親自去慢慢行走、細細品味,用心感受斜陽掛在镬耳屋頂的美艷,雞犬行走於寂靜小巷的悠然,孩童光著屁股跑過古祠堂門口的意趣,婦女在古井邊洗衣的節奏,那麼任何描述都沒有顏色。
青磚牆,麻石路,月月年年,受過幾多風雨;冬天暖,夏日涼,家家戶戶,游子尋到歸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