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沈家山原是古揚州城的郊區,“老揚州人”曾經生活在這裡。昨天,兩座陶井出土再次佐證了這個論斷。
千年陶井重見天日
千年前的某天,廣陵古城的郊區,一口新的陶井鑄造成功,被放到新打好的古井中。這口古井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揚州人。然而隨著朝代的更替,人口的遷徙,這口古井被廢棄了。
2009年10月9日,考古人員在沈家山墓葬群進行考古的時候,突然挖掘機碰到一塊土非常松軟,考古人員拿著洛陽鏟一探,探上了一鏟黑泥。是古墓葬?隨著考古發掘的深入,一口厚約3厘米、直徑80厘米的漢代陶井出現在考古人員的面前。千年的古井在歷經了歷史的塵封後,再次得以重見天日。
記者注意到,該陶井圈腰部略大,上部和下部略小,呈弧狀。陶圈外壁有粗細繩紋,內壁為素面,通體顏色為灰色。在陶井壁上,還有四個相互對稱的圓孔。專家表示,根據出土的情況,初步可以判定該陶井的年代在六朝以前。在該井的東側,考古人員還發現了一口陶井,不過直徑比該井小一點。目前兩口陶井都在清理中。
沈家山下藏有古遺跡
沈家山為何屢現古代揚州人生活需要的陶井?原來在歷史上,沈家山曾經是揚州城外的郊區。揚州文物考古研究所李所長告訴記者,在漢代,沈家山一帶位於廣陵古城的邊緣,因此有古代揚州人在這裡生活,同時連續出土了兩座陶井也印證了這一點。他們生活的年代大約在漢代前後至唐代早期。
在沈家山墓葬群的發掘中,不斷出土的漢代瓦當、古陶井以及一些漢帶早期的陶片,也為專家和史料的說法提供了物證。
“監造城磚”給沈家山再添神秘
昨天,挖掘機正在工地上挖掘,突然一塊城磚出現在考古隊員面前。墓地怎麼會有城磚,是城牆上的還是古代人用城牆磚修墓?
在歷史上,城磚上通常標有年代、季節,有時也會有窯戶和工匠的名字,這些都是城磚的“墓志銘”。昨天出土的城磚,整塊磚頭呈現出一種不規則形狀,應該是在燒制的過程中出現了問題。在城磚上,可以清晰辨認出“運、監造”等字樣,包括難以辨認的幾個字,整塊城磚上共有6個字。
這塊燒壞的城磚應該沒有砌在城牆上,那麼這塊城磚為什麼被丟到墓地中來?難道沈家山附近還有城磚燒制的場所?這些都讓這塊城磚增加了幾分神秘色彩。(來源:揚州日報 周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