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名稱 >> 壯觀的軍事城堡

壯觀的軍事城堡

日期:2016/12/14 23:59:35      編輯:古代建築名稱



歷史蒼桑巨變,隆裡古城雖已失去了昔日軍事城堡的威嚴,但是散布在古城各個角落的古街、古宅古橋、古井、古祠、古墓、古碑等仍散發著迷人的光彩。而作為一座保存完好的集圖騰與宗教歷史與現實於一體的古城堡,它又是研究民族歷史文化的活化石。
隆裡位於錦屏縣西南邊沿,距縣城64公裡,南與黎平縣敖市接壤,距黎平縣旅游景點天生橋23公裡。古村原稱龍裡,清代名為隆裡,意謂“隆盛之理所始建於唐代,是明朝的重要軍事城堡。雖經歷的哆年風霜侵蝕和火災的劫難,但整座城貌依然是我國南方高原保存最好的古城之一。現存古民居以陶家大院、科甲第、武舉第和兩座王氏宗祠所王和西王最為完整和最具典型。古城周圍存留有多處文物古跡,村內的王昌齡祠、狀元橋,狀元墓都是後人為紀念王昌齡而建的。
隆裡古城始建於明洪武十九年(1359),是明朝“調北征南”,“屯田戍邊”形成的軍事城堡,城中的各條道路關口要隘,城牆、瞭望樓,均系古代軍事布局。古城牆是用卵石框邊築成的土埂,周長150)米,高4米,寬3米。四個城門設置虛虛實實,讓人感到“明通暗塞,暗通明阻”,而且頗為講究:東門是財門,南門是喜門,西門是水門,北門是鬼門。隆裡迎親、出殡等,只從東門進出,是不走北門的。走進城中,這裡的街道有著與眾不同的特點,就是每一個街口都是“丁”字形的,代表著人丁興旺。隆裡?城建築的風格實現了人與自然的統一,它超前、合理的規劃布局,令現代人望塵莫及。隆裡古城有72姓,72,口水井。隆裡古城建築是王昌齡邊塞詩派、京城建築及當地勞動人民智慧的相結合的體現,現。古城四周,有著名的“龍標八景”。

狀元橋始建於明萬歷二十二年(巧叫),是為紀念唐朝詩人王昌齡貶谪隆裡而建,因王昌齡曾中博學鴻詞科第一,隆裡人尊稱他為狀元,故修橋以狀元名之。該景舊時為黎平府的八景之一。建於清嘉慶年間的陶家大院是古城中最有代表性和保存最完好的古民居位於古城東北角,為三間搭兩廂型建築,四周圍高封火牆,天井是青石板鋪成,一側放著青石板做的太平缸,雕蟠鑿龍,十分精美。天井旁的廂房高懸一大匾,上題“廠廈華居”。堂屋裡的雕花木窗雕工精細,四方桌用料為上等的紅木,兩旁的椅子是獅腳龍鳳椅。相傳唐朝著名詩人王昌齡因一首《梨花賦》而遭人中傷,被朝廷貶谪龍標尉。其好友著名詩人李白同情其遭遇,遙贈一首:“揚花落盡子歸啼,聞到龍標過五溪。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來到隆裡之後,王昌齡又寫許多脍炙人口的詩詞,並創立了龍標書院,傳教授學,以變風俗,為當地音養了不少人才,舊時為黎平府八大書院之首。現在的建築為清朝雍正年間張應诏回鄉後重修的,隆裡民族傳統文化厚重而又多彩,唱漢戲`吟故事、玩龍燈被視為三大民族文化瑰寶,蜚聲國內外。正月元宵是舞龍活動的高潮,為隆裡的“狂歡節”,是古城一年中最熱鬧的日子,這天除表演舞龍技藝外,玩花臉龍是當地特有的風俗,其不服龍表演活動由傩戲演變而來,舞者均畫臉譜,相傳取材於宋朝建國初期藍季子會大哥趙匡胤的民間故事,為全國獨一無二。舞龍的人要“開花臉”(像京劇的花臉),扛龍尾的人是花臉龍的主角,這位打扮滑稽的丑角,把街邊上的稀泥或者是用糍腰著地上的髒水往觀看者的臉上、身上抹,一副狂放不羁之相,於是人們呼叫著四處躲避;不過據說被抹的人會有一年好的運氣,所以人們心裡都是很高興的。

旅游TIPS:

黎平有機場。在黎平汽車站乘黎平一敖市的班車,票價6元,下車後乘三輪車2公裡即到隆裡。錦屏縣城有車直達隆裡。

美食:

隆裡古城有許多傳統的名點屹,如隆裡腌魚、重陽酒、米花、麻葉、菜粑粑、印盒粑`油炸辣椒等,口味期寺回味無窮。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