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 >> 目擊龔灘古鎮搬遷

目擊龔灘古鎮搬遷

日期:2016/12/16 18:45:39      編輯:古代建築
4月,搬遷完畢;5月,完成清庫;7月,水庫蓄水;10月,電站發電。一份烏江彭水水電站移民安置時間表,醒目地張貼在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安全度汛及地災避險緊急搬遷現場指揮部的房間。4月的千年古鎮———酉陽龔灘,不再寧靜。

  踩在滿是瓦礫的古鎮石板路上,稍不留神,就可能摔倒,還要提防屋檐隨時可能掉落的瓦片。4月13日,記者來到搬遷中的龔灘古鎮,1.6公裡長的老街已被拆得面目全非,沒有一家經營的店鋪,老街上方的公路兩旁,到處堆著剛從屋上拆下來的瓦片和木材,搬運的貨車不時從公路上通過,一遇來車,狹窄的公路就會發生堵塞。

  去年6月,這個因修建彭水水電站蕭條了數年的千年古鎮,正式啟動移民工程。短短一年內,這個千年古鎮不僅要全部拆除,而且還要依原樣復建。拆遷指揮部的人說,時間如此之緊,讓古鎮搬遷成了難題。為了督促搬遷,縣政府機關好幾百號人都移到古鎮來辦公了。由於沒有辦公用房,指揮部只能租用民房。

  古鎮1公裡外一個叫小銀灘的地方,正在大興土木,由工程車推出來的施工便道剛剛貫通,一個個由片石砌起的地台醒目地立在道路兩旁。來自河南東方文物建築監理有限公司的項目經理李守業說,此處就是將來古鎮復建的選址,“要等古鎮居民把他們拆下來的一片一瓦全部運過來,這裡才能建起來。”

  那一個個地台就是將來居民復建民居的地基。依照修舊如舊的原則,居民們復建的房子必須保持原風貌原規模,以保持古鎮風貌的完整性,連古鎮老街的青石板也得一塊一塊地搬過來。同時,這裡還需要保持古鎮1700多年的歷史真實性和古鎮居民生活的延續性,老街上的居民仍將生活在這裡。

  不過,除11處縣級重點文物由專業隊伍施工外,古鎮原有的350戶民居都得由居民自己復建。盡管復建的古鎮長度比原來縮短了400米,但整個古鎮復建工程面積仍有近4萬平方米。

  一條青石板路從老街民居中穿行而過,串起了整個千年古鎮。老街上有名的冉家院子,大院的門口還張貼著一些名人前來參觀的留影。主人說,因這裡是縣級重點文物,需要專業隊伍來拆除,現在還沒有動工。這裡,每天仍有一二十位游客前來探訪。

  老街上規模較大的田氏閣樓,也沒有動拆的痕跡。由於沒有游客,老板冉曉琴泡了一壺茶,坐在閣樓裡茫然地望著對面的絕壁。

  “大家都在搬,我再不搬也不行了。”看著古鎮老街居民房上到處貼著“某某拆遷復建隊”、“某某服務隊”承接工程的廣告,冉曉琴說,現在想在鎮上找個適合過度的地方都難,那20張床、9張飯桌,200床棉絮就夠堆一間屋的。家裡還有6姊妹得另找地方住。

  在一處已拆除的民居地基上,來自重慶的攝影愛好者張先生對著一處尚未開拆的民居架起了三角架。他說,兩個月前,他才來過這裡,當時還沒有一家在拆房,想不到現在都拆得差不多了。“這可能是古鎮最後的遺存。”他說。

  專家組討論排危方案

  本報訊(記者余 虎)昨日,市土房局專家趕赴酉陽龔灘,再次對現場進行了查看,並開會討論此前形成的鑽探報告和地質監測記錄,目前,專家組暫無結論性意見。

  危巖體如何排危,不僅關系險區群眾的生命財物安危,也成為古鎮移民推進工作中的重要環節,如果排危得以順利進行,將大為緩解酉陽庫區移民搬遷壓力。據悉,今日,專家組將繼續討論,以確定最後的排危方案。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