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村擦亮“江南第一古鎮”品牌
日期:2016/12/16 18:04:52   編輯:古代建築除了一年一度的泰伯廟會外,梅村豐厚的歷史文化資源一直處於“待開發狀態”。為了將歷史文化資源“歸納”並形成完整的體系,梅村今年啟動了“梅裡古都” 建設。“江南第一古鎮”牌坊往東的300畝范圍內,八大片區規劃組成了“梅裡古都”的核心架構。梅裡風情區內設置伍相祠、孫武演兵場、至德宮等,集中展示與吳文化有關的歷史人物和典故;古街區保留原有的裡弄小巷等骨架,還原濱河民居、當鋪、酒肆式的老街區,同時將伯渎港、治坊浜等迂回曲折的水系串連起來,形成具有江南水鄉特色的游覽線路。在充分挖掘歷史文化底蘊的同時,梅村更著力發展特色鮮明的文化旅游產業,“梅裡古都”內規劃設計了美食區、休閒區等功能區域。據介紹,“梅裡古都”一期上月底封頂後將於明年2月局部試運營,二期建設隨即啟動,“梅裡古都”將在三年內初步建成。
當眼前的經濟利益和社會、文化利益發生沖突時,前者更讓位於後者。這一思路處處體現在“梅裡古都”的規劃建設中。為保證“古都”的完整性,前期拆遷時,當時的鎮政府率先搬至市民活動中心,一大批政府設施的“退出”讓街道掏出了近億元費用。為了能形成自己的特色,街道請來國內旅游策劃業的頂級機構,對“梅裡古都”進行整體策劃,提出的“德文化”、“尋根文化”等點子,使梅村人感到投入的巨資很值得。街道負責人稱,文化產業培育非一朝一夕之事,一旦培育成功將帶來無法估算的回報。事實上,效益已開始逐步顯現,一期商業區推介時,登記預訂的面積超出了可供面積的一倍。
文化意識的覺醒,轉化成為梅村轉型發展的動力。在建設“梅裡古都”的過程中,梅村拆除了10多家小而散的傳統企業,五星級標准的至德會所、老字號王興記等符合產業規劃的項目被引入“古都”。而在一旁的產業優化升級板塊,則瞄准了總部經濟、“530”和“三谷三基地”等項目。8月份,梅村開展了轉型升級的招商月活動,上月底就有11項招商成果集中落戶街道,總投資達15億余元的科技型項目為此間的優化發展注入了活力。(英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