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 >> 宜賓合江門打造文化歷史古街

宜賓合江門打造文化歷史古街

日期:2016/12/14 12:00:20      編輯:古代建築

老街區。周瑜原 攝

    合江門街區作為宜賓有名的歷史文化街區,有多個明清舊式院落,是展示宜賓歷史文化風貌的特色歷史資源,冠英街是宜賓市區內保存較為完整的晚清民國古街,在地方民居建築和民國史研究中具有重要參考價值。今年8月,冠英街全面啟動改造搬遷工作,預計2016年完成搬遷工作;合江門街區將打造文化歷史古街方案,方案還在審核中。

    曾經繁榮

    碼頭變為休閒廣場

    今年62歲的馬義珍,居住在宜賓市翠屏區西城角法院宿捨,1972年在洋碼頭搬運公司參加工作,宜賓交通不發達。宜賓城區就只有一座金沙江鐵橋,供火車和市民、自行車通行。但由於城區緊鄰三江,水上運輸比較發達。碼頭就集中在合江門街區附近,其中洋碼頭又稱一碼頭,今水東門附近;二碼頭在合江門廣場處,大南門碼頭就在戎州橋附近。

    馬義珍說,上世紀70—90年代初,宜賓合江門廣場還是一些低矮的老舊房屋,冠英街有一半是石板路,一半是泥巴路。一直持續到上世紀90年代,開始修建濱江路一期和建設合江門地標廣場時,合江門才發生了很大變化。

    “改革開放後,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車輛開始增多,火車的速度也大幅度提升,水運業務逐漸萎縮,隨著城市建設推進,南門大橋的建成通車,濱江路的修建,曾經繁榮昌盛的合江門碼頭,變成了今天的合江門廣場。”馬義珍說:“現在的環境變好了,晚上經常來這邊散步,感覺非常的舒適。不過冠英街現在保存的一部分民居,還是和以前差不多。”



    古韻十足

    冠英古街將再次“變臉”

    冠英街位於宜賓中心城區合江門廣場西側,北接合江街、西接大南街,呈現出一個反向L形,道路寬約5米。緊挨著一段古老的城牆,古樸的老街緊鄰喧囂的城市。偶爾有幾名攝友坐在一起泡一碗蓋碗茶,回憶以前的歲月。

    兩旁為清末及民國古民居,尤其以10號、33號和35號保存最為完整。它們都是由前、中、後廳等組成復四合院,分別占地536、317和247平方米,除35號後廳為抬梁式建築外,都是穿斗建築,且施小青瓦,飾花格棂窗,裝木板牆,四周砌封火磚牆。其中33號和35號也稱“劉家大院”,是民國時劉文彩在宜賓發家時的居址,時稱東院、西院,東院門額現存行書“墨莊遺慶”橫匾,院內門窗、斜撐飾各種花卉雕刻。

    冠英街是宜賓市區內保存較為完整的晚清民國古街,在地方民居建築和民國史研究中具有重要參考價值。該民居內還居住了不少市民,為了更好保護和修繕該,今年初,冠英街征地征收工作計劃提上日程。文旅節前進行了一些簡單的“整容手術”,8月,冠英街全面啟動改造搬遷工作,11月中旬,翠屏區合江門街區舊城改造指揮部表示,啟動了冠英街景觀“變臉”的相關工程,預計2016年完成相關搬遷工作。

    整體改造

    打造有特色的文史古街

    翠屏區合江門街區舊城改造指揮部相關工作人員介紹,冠英街、冠英後街、糧房街、衣服街、縣府街、匡時街6條臨近街道已確定將進行整體打造,大致會分為兩個板塊:冠英街、冠英後街、糧房街3條街為第一個板塊,將以仿古建築為主體,進行建築外立面景觀打造、增加綠化、景觀等內容;衣服街、縣府街、匡時街為第二個板塊,預計進行建築外立面景觀打造。

    宜賓市翠屏區區委、區長政府相關負責人表示,合江門街區項目建設工作要明確好目標和任務,要保質保量完成,打造成為具有宜賓特色的文化歷史古街。既要保護好、保留好其特色,又要打造好、發展好。要進一步加快項目建設進程,同時做好古街的保護與開發工作,各相關單位和部門要形成合力,及時發現並解決問題,做好項目建設工作。

    目前,古街打造和風貌整治情況,冠英街等幾條古街已在開展前期准備工作,已經完成街面的建築外立面景觀設計,將在年底之前啟動改造工程。針對合江門街區的打造方案,具體方案尚未確定。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