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 >> 青台遺址

青台遺址

日期:2016/12/15 15:04:27      編輯:古代建築

   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位於鄭州荥陽市廣武鄉青台村東。遺址面積100萬平方米。1922年瑞典人T.J.阿爾納發現,1981、1982年鄭州市博物館進行較大規模的考古發掘,發掘面積2700平方米。出上房基30余座、陶窯7座、灰坑200余座、成年人墓葬180余座、兒童甕棺500余座,同時出上了一大批相當珍貴的文化遺物。其本身分為三期:一期陶器多為紅色和灰色,彩陶數量甚少,彩繪圖案簡單,陶器造型有釜形鼎、罐、尖底瓶、盆、缽等;二期陶器的樣式增多,出現了盆形鼎、繩紋夾砂陶缸;三期陶器中多罐形鼎,鼎足除鴨嘴狀外,還有圓柱狀,灰陶比例明顯增多,占了主導地位。木炭標本測定結果表明,二期文化遺存的年代距今(1983)5330±120年,三期距今(1983)5120±120年,屬仰韶文化中、晚期文化遺存。 
   古文化遺址之三——青台遺址
    青台遺址位於廣武鎮青台村東,臨近唐崗水庫,遺址突出地面形成高地,面積10余萬平方米,屬仰韶文化遺址。
    民國年間,瑞典人T·J·阿爾納曾在遺址南部發掘,其所著《河南石器時代之著色陶器》中有記載。1934年,河南考古學家陳雲路、郭寶鈞等人曾在此遺址中部小面積發掘。
    1951年春,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夏鼎、王仲殊、安志敏、馬得志等人在該遺址調查發掘,寫有《河南成皋廣武區考古紀略》,發表於《科學通報》1951年2卷7期。
    1981年至1982年鄭州市博物館與荥陽縣文化館、1987年9月至1988年6月鄭州市文物工作隊與荥陽縣文物保護管理所聯合,對該遺址進行考古發掘,發現文化層12層,分為3期:一期陶器多為紅色和灰色,彩陶數量較少,彩繪圖案簡單,僅見一種紅色彩帶,均施於缽和盆的口部,陶器造型有釜形鼎、罐、尖底瓶、盆、缽、碗等。二期陶鼎的樣式增多,出現了盆形鼎、罐形鼎,腹部圓鼓,足多為鴨嘴狀;尖底瓶腹部內收,口平內折;還出現了繩紋夾砂陶缸。三期陶器中多罐形鼎,鼎足除鴨嘴狀外,還有圓柱狀等;缽的形狀不僅有了變化,同時出現了灰陶缽,盆腹變深,小平底;尖底瓶減少,為缸和大口尖底瓶取代。灰陶比例明顯增多,占了主導地位。彩陶除二期使用的圖案外,新出現了紅衣黑彩的波浪紋、S紋、X紋等。
    1981年、1982年發掘出土的30余座房基。一期坐南朝北,東西成排,共9間。其營造程序是,首先在生土上修整地平,再墊土夯實,抹一層砂礓粉末作地面,四周樹立木柱,因未經燒烤,故出土時僅能看到排列密集的柱洞和殘存的砂礓地面,柱洞內殘存的木柱腐配白色粉末;火池位於房內中部,因經常燒火而成磚紅色。二期房基高精尖是先修整地平,然後多層墊築紅燒土碎塊和粘土,夯實後用砂礓粉末抹平地面,四周樹立密集木柱,用草拌泥驿築牆體,用大火燒烤成磚紅色,使房子成為一個牢固的整體,既防潮又結實。門向朝東,火池位於房內近門處,靠門一側有擋風牆。三期房基的建築方法和程序與二期基本相同。
    國家文物局對青台遺址1981年發掘出土的二、三期木炭標本測定結果表明,二期文化遺址存在的年代距今5300多年,三期距今5100多年。從文化類型看,青台遺址是仰韶文化中期一直延續到晚期的文化遺存,它是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中帶有鄭州地區特點的文化遺存。它的一期約相當於或稍早於廟底溝早期,二期約與秦王寨類型早期相近,三期則與秦王寨類型晚期相同。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