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 >> 龍門古鎮將重拾“古味”

龍門古鎮將重拾“古味”

日期:2016/12/16 17:52:31      編輯:古代建築
按照明末清初風格,龍門古鎮將沿龍門防洪堤修建仿古一條街,建高檔江景商住區“月亮島”,打造古鎮核心區、濱江風貌協調區、濱江農業觀光區——

  “就是小龍至龍門1.5公裡嘉陵江防洪堤,規劃命名為月亮島,作為龍門古鎮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內側占地900畝,將建成南充的標志性高檔商住區,防洪堤建設即將動工,明年7月一期建成!”7月16日,站在龍門休閒廣場,沿著龍門鎮鎮長胥明理手指方向望去,一個新興的古鎮繁榮景象,仿佛躍然眼前。

  龍門自古繁華,乃商賈雲集之地,歷史上還以殿宇名勝著稱,早在公元1077年就跻身於四川五大集鎮之列。北宋初年建場興市,保存至今的1.5平方公裡古建築,為清一色青瓦房,氣勢恢宏、布局嚴謹,廊坊相連,街巷縱橫,獨具地方特色。

  如今,龍門城鎮規模已經相當於一座小縣城,場鎮常住人口近10萬人,被稱為“南充第一鎮”。 2009年,為了保護龍門鎮區域旅游古鎮風貌,將其建設成為川東北區域的核心小城鎮,高坪區決定全面開發建設龍門古鎮。

  規劃出台 兩大組團唱“主角”

  去年底,按照高起點、高規格的原則,高坪區聘請四川省城鄉規劃設計院進行總規劃設計;北京龍安華誠規劃建設設計公司進行古鎮詳規建設設計。

  為保護古鎮風貌,挖掘開發文化資源,設計單位反復醞釀論證,提出了兩大組團的建設思路:一是古鎮組團,發展文化旅游龍頭產業;二是濱江復合組團,發展復合型房地產,打造南充後花園,建成集旅游、休閒、度假、康居等多功能於一體的南充濱江新區。

  古鎮建設詳規顯示,龍門古鎮建設規模為3.8平方公裡,集旅游開發、土地收儲整理、舊房改造、宜居地產開發為一體。建設內容為恢復建設龍王廟、萬壽宮等宮廟,按明末清初時期風格,沿龍門防洪堤修建仿古一條街;打造古鎮核心區、濱江風貌協調區、濱江農業觀光區、大巖石森林公園風景區四大板塊。

  龍門鎮黨委書記王永表示,龍門古鎮的開發與建設,開啟了南充古鎮建設的大門,政府不僅要恢復龍門的歷史風貌,還原人們記憶中的龍門,更要立足利用龍門厚重的歷史文化和人文景觀,為都市人打造一個精神家園的高層次目標。

  龍門記憶 文化底蘊增添古鎮風情

  凡是熟悉龍門的人都知道,鎮上最古老的一條街叫油坊街。

  這條因油而生的老街,延續了600多年歷史的輝煌,最能彰顯古鎮特色。史料記載,早在1402年即明建文四年,當時的龍門鎮就有了用木搾加工菜油的油坊,歷經數百年風雨,形成了油坊街。解放前幾年是油坊街最興盛的時候,油坊街也成為當時整個龍門場最好、最繁華的街道。街口依然保持著舊時風貌。

  足以讓龍門人驕傲自豪的還有,“九宮十八廟”聞名遐迩;龍王廟、安福宮至今香火猶盛;萬壽宮、關帝廟保存良好;大巖山森林公園林茂花香,古鎮碼頭風韻猶存;龍門沱的江團、鲢魚、鯉魚為席上珍品,號稱“龍門三絕”。

  3至5年 展示一個精品古鎮

  “3到5年,我們將打造一個精品古鎮!”據古鎮建設指揮部指揮長楊天武介紹,預計總投資額為9億元的龍門古鎮,將用3年至5年打造完成,即2010年至2013年或2015年。四個主要片區,即古鎮核心區、濱江風貌協調區、濱江農業觀光區、大巖山森林公園風景區將四片聯動,相互銜接、同步打造。

  楊天武還表示,“古鎮”是龍門最突出、最具優勢、最有影響力的資源,具有深厚傳統文化底蘊、開闊的江景、餐飲資源和區位條件四大優勢。同時,龍門發展旅游、休閒產業具有良好的機遇和川東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條件,符合區域經濟發展戰略和思路。這些綜合因素,將有利於提高龍門的市場知名度和美譽度,直接帶動第三產業發展。

  龍門六大“古景觀”

  龍王廟:修於盛唐時期,後一直延續下來至元明清時代。傳說龍王廟保風調雨順、佑四方平安,在南充地區很有名氣。

  九宮十八廟:北宋初年建場興市以來,集鎮建設為一色青瓦平房,青石街面。其間,建有“九宮十八廟”。

  龍門碼頭:嘉陵江龍門段是回水沱,魚類資源豐富,每天清晨熱鬧非凡的魚市,顯現出這座千年古鎮嘉陵江邊水碼頭的另種風情。

  河嘴街:“河嘴街” 全街不長,街面不寬。是最靠北的一條便捷通道。石梯陡坎,當年居民從這裡進出十分方便。

  油坊街:這條因油而生的老街,延續了600多年歷史的輝煌,最能彰顯古鎮特色。史料記載,早在1402年即明建文四年,當時的龍門鎮就有了用木搾加工菜油的油坊,歷經數百年風雨,形成了油坊街。

  大賢街:賢者乃讀書人也。這裡是私塾聚集書聲琅琅的場所。整條街風花雅靜,不失為古鎮又一亮點。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