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 >> 古鎮周莊小心翼翼“減商”

古鎮周莊小心翼翼“減商”

日期:2016/12/16 18:45:59      編輯:古代建築
  新華報業網訊 江南古鎮周莊的現狀讓人擔心:不足半平方公裡的地面上,集中了600多家店鋪,古鎮越來越不堪重負。為了更好地保護周莊,有效地淡化古鎮區內的商業氣息,周莊的“古鎮區商業文化提升工程”本月起悄然啟動。沒有聲勢浩大的宣傳動員,沒有限期整改的行政命令,面對擁有一切合法手續的大大小小的商店,在必須依法行政的今天,周莊的“減商”只能在小心翼翼中艱難前行。2004年以來,周莊已實施數次“減商”,但大街小巷中小商品市場的濃重氛圍並沒有太大改觀。那麼,這次減商行動能否挽救周莊?昨天,記者帶著疑問冒雨赴周莊進行了實地探訪。

  游客:滿街店鋪不如不來

  昨天上午,記者冒著細雨在周莊采訪時看到,賣珍珠項鏈的小店播放著周傑倫的《千裡之外》,“萬三蹄”的招牌旁書有某某電視台重點報道字樣,緊閉的門扉刻有“此屋轉租”的手機號,農家客棧裡同時飄著阿婆茶和咖啡的兩種清香。到臨近中午時分,飯館老板們站在門口向每一位路過店前的游客打著招呼。

  周莊的“商業味”代表當屬蹄髈,尤其以“萬三蹄”的小店密集度最高,記者留意數了一下,在一條經營蹄髈最火爆的小街上,10米之內竟然就有3家賣“萬三蹄”的小店。比蹄髈店更多的是鎮裡的三輪車夫,“許多人都是在無奈之下乘車的,如果你不需要,他們會追著你走很長一段路,讓你沒有心情游覽。在飯店裡,河道旁,小橋邊,‘民間歌手’隨意哼上幾句小調,也都追著游人要錢。”記者聽到有游客這樣抱怨說。

  不少居民拆牆除瓦、破窗開店。周莊的一名鎮干部告訴記者,目前周莊共登記有300多家酒店,而商戶數量則至少在這個數字的2倍以上。

  2005年3月8日,一則由上海媒體發布的新聞引發了旅游業界廣泛的關注——有“中國第一水鄉”美譽的周莊遭到了上海當地近300家旅行社的聯合抵制。有媒體報道稱,惹得眾旅行社老總齊聲怒斥的原因是,“到周莊來,無非是想在這個古樸幽靜的‘世外桃源’,親身體驗一些淳樸的民風和優雅的人文環境。然而如今這裡風氣已變,回去的人多有‘不如不來’的感歎”。

  官員:私房商鋪最難改造

  周莊鎮鎮政府並不是沒有意識到商業開發過度的弊端。去年初的“封殺”傳聞後,周莊有官員就聲稱,2003年底,周莊利用老公房出租合同期滿的契機,已經成功實施了“抽絲”行動,把古鎮區內的絲綢商店壓縮了10多家。又透露,鎮裡將在接下來的兩個月內,從古鎮區“請出”9家蹄髈店,將古鎮區的“萬三蹄”銷售店從目前的24家減到15家。

  同年召開的周莊古鎮保護研討會上,該鎮又推出了《周莊古鎮保護暫行辦法實施細則》,明確規定周莊古鎮區內的商業經營活動實行准營證制度,商業經營項目和內容必須符合古鎮保護要求,體現地方水鄉文化特色,才有可能取得商業准營資格,然後再由工商、衛生等部門辦理其他審批手續。古鎮區正在經營的項目,如果有與古鎮風韻不符合的,也要進行整改。在2005年周莊《古鎮保護和文化建設促進旅游發展》報告上,周莊又再一次提出要發動“減商”運動,優化旅游環境,強制關閉一些布局不夠合理、過度密集、與水鄉風貌不符的飲食店、絲綢店、工藝品店等。

  但周莊鎮副書記高苡平對記者坦言,“調整規劃的難度也很大,現在講究依法行政,許多當地居民在私房開的商鋪,工商、稅務、消防等手續都合法,政府不好硬性阻攔,我們現在主要調整的是公房的商鋪,私房因為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利益,改造效果並不是很好。”周莊工商分局的一位領導對此也表示贊同,從工商分局手頭上的申請材料來看,凡是通過審批的商鋪都是具備經營資質的。

  1998年出台的《周莊古鎮保護暫行條例》曾將每一幢建築中的每一個小品、每一個細部,乃至每一扇窗、每一片瓦的選擇、定位都明確限制。“然而,對於居民破牆開店等違反條例的行為,由於該條例本身的法律效力不夠,現在執行起來也是困難重重。”

  減商:先公後私先易後難

  兩個月前,“周莊古鎮區商業文化提升工程領導小組”低調成立,該小組由周莊鎮政府直接領導。然而在記者對周莊鎮政府幾位官員的采訪中,他們似乎並不願意談及該工程的具體內容,也不願對此事過多評論。張春生對此的解釋是,“去年初,周莊遭上海旅行社‘封殺’的事情被媒體炒得鬧得沸沸揚揚,引發了社會上對於周莊商業味道過濃的種種議論。這次的古鎮區商業文化提升工程還在籌劃啟動階段,具體能做到哪一步現在很難預計,鎮領導希望等事情有了實質性進展再對外透露。”

  在記者的一再要求下,負責周莊旅游管理工作的鎮委委員諸小毛接受了采訪,他介紹說,“提升工程”是在9月30日召開的鎮黨代會上提出的,目的是進一步推進古鎮商業布局合理化、商鋪管理規范化、商業面貌特色化、商業品種多樣化、服務品質國際化。“簡單的說,就是通過規范、協調,來解決商業味過濃的問題。”

  為了解決政府規劃與商戶利益沖突的難題,周莊“提升工程”領導小組制定的對策是“分批解決”。整項工程將從試點街區起步,從政府直管非居住用公房入手,由鎮旅游管理和建設部門根據商鋪的地理位置、建築結構、文化定位和市場要求,對商鋪進行回收和內外特色化改造。完成商業文化改造的商鋪將依據商鋪檔次定位和租賃經營標准,面向市場公開拍租。第二步是從鎮裡集體企業單位擁有的店鋪門面入手,改造方式參照政府直管房。最後解決的是占古鎮區店面數量近一半的私人所有店鋪,對繼續從事原來經營項目的店主不做強行變更要求,但是要求房東在轉租給其他經營戶時,必須通知“古鎮保護辦公室”,按照政府的規劃要求進行招租和店面改造裝修。“改造方案將遵循由易到難的原則,估計在一兩年後古鎮的商業面貌會得到較大的改觀。”

  記者注意到,周莊鎮政府官員在對“提升工程”的介紹中,始終沒有提及“減商”的說法,而是一再強調“規范”“協調”等字眼。張春生解釋說“作為政府職能部門,我們不可能去‘減商’或‘增商’,因為做生意的始終是老百姓,政府只能起到規劃、引導的作用。”

  本版撰稿攝影 彭昊

  本版策劃 楊志敏

  背景概述>>>

  周莊模式

  全民皆商

  范女士在周莊開著一家絲綢店,小店面積不到20平方米,每年的租金大概在2萬元上下,加上水電等其他費用,每年花費大概2.5萬,由於游客多,生意興旺,“現在每年能掙到三四萬,日子比以前在工廠做工舒服。”據她講,在沈廳到雙橋一段最熱鬧的街市上,普通的店面一年的租金會高達十多萬元,但是照樣有人租,因為能掙到錢,“我一個親戚在那裡開了個飯店,沒幾年就在上海買了一套大房子!”

  周莊鎮政府宣傳辦主任張春生對記者說,他不同意什麼“周莊商業味太濃”的說法,他認為周莊因為交通便利,原本就是個商業大鎮,“這裡是出了沈萬三的地方,店鋪林立、商業發達是周莊本來就該有的味道。”他還介紹說,“周莊模式”的一個重要環節就是“動員老百姓力量來維護古鎮”。也就是允許老百姓開店鋪,進行商業性開發與維護。因為古街古樓的“修舊如舊”需要大量資金,政府拿不出這個錢,只有允許老百姓經營,等有收入後才有條件維修老房子。“如果沒有這幾年的旅游收入,周莊有可能像其他江南古鎮一樣從此消失。”

  在這種“周莊模式”的引導下,出現了“大呼隆”式的經營冒進現象是在所難免的,周莊278家真絲店大多是2002年一舉興起的。地方政府默允甚至支持商戶進駐。不少居民為增加收入,也不惜拆牆破瓦來開店,有時候一晚上一幢民居就消失了。與此同時,部分政府機構也進入市場分一杯羹,不少經營戶租的房子便是某些政府部門的公房。

  專題評說>>>

  先減公房商鋪,好

  周莊商業味道太濃,早就讓很多游客和旅行社怨聲載道。當地政府部門實施“減商”應該是件好事、實事,但是這個過程中,政府部門如何依法行政是個難題。如何破解這個難題,讓當地政府大傷腦筋。

  周莊商業味道太濃是由於多種原因造成的,這其中既有當地老百姓為了賺錢,“全民”皆商,也有當地政府部門在保護周莊時采取了“動員老百姓力量來維護古鎮”。所以,現在著手解決這個問題,同樣要考慮到各方的利益,既不能讓商店扎堆的情況繼續下去,也不能一刀切地把商戶統統趕走。每一個店鋪背後都是一個實實在在的家庭,他們靠在周莊經商過上了富裕的生活,並對未來充滿希望,硬性地“減商”勢必會給一些商戶帶來巨大的打擊。可喜的是,周莊政府在做出漂亮的規劃同時,堅決貫徹了依法行政原則,並且率先垂范,從政府直管,非居住公房入手進行改造,為私房商鋪改造做出了榜樣。相信有政府的榜樣在先,私房商鋪的改造阻力必將大大減少。

  政府關心百姓,百姓理解政府。“皮之不存,毛將焉附”是一個很簡單的道理。周莊幾百家商戶要想興旺發達靠什麼,當然是依靠源源不斷的人氣。游客們又為什麼喜歡來周莊,因為人們把這裡當成古樸幽靜的“世外桃源”。當喧囂的吆喝聲打破了游客們對醇靜水鄉的想象與期待,失望與斥責就會接踵而來,一旦游客們“移情別戀”,那麼這二三十家蹄髈店向誰吆喝,六百多家店鋪又靠誰養活呢?

  聽周莊的官員講,其實很多老百姓已經明白一個道理:保住老房子就是保住自己的飯碗。也許他們還應該學會懂得,保住這裡的寧靜淳樸就是保住了自己的金飯碗。 彭 昊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