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涼寺,唐朝建築,位於洋縣四郎鄉清涼川。
清涼寺,唐德宗建中四年(783),手握兵權的太尉朱泚發動叛亂,很快占據都城長安。唐德宗李適無奈只好逃至奉天(今乾縣),叛軍追逼不捨,德宗在奉天難以立足。興元元年二月(784),只好率嫔妃群臣沿傥駱道南逃漢中。山南西道(漢中)節度使嚴震聞訊,率漢中守軍前往漢中盆地東北端,傥駱道南口洋縣清涼川迎駕。君臣相見,德宗倍感“清涼”。
德宗皇帝初來漢中,春暖花開,氣候宜人。所經之地,老百姓又夾道相迎,箪食壺漿。這都使德宗對漢中有了好感。在漢中期間,漢中保障了德宗的安全,給以物資保證,使他遙控指揮關中官員平了叛亂。為振興朝廷,改元興元。三個多月後離開漢中返回長安時,總想給漢中留下點什麼值得紀念的東西,思來想去,將其年號留給漢中,诏“改梁州為興元府”。銘書曰:‘朕遭罹寇難,播越梁岷。丞庶煩於供億,武徒勤於捍衛。凡百執事,各奉厥司。人皆競勸,物以豐給。嘉乃成績,予懷不忘”。想想還不足以報答漢中人民對自己的深情厚意。於是再诏升興元府(漢中)與京兆府同級別;升洋州為望州;附郭南鄭縣升為赤縣(特等縣),與首都長安縣同級別;府轄各縣全部升為畿縣(一等縣);免去漢中百姓稅賦徭役一年。以帝王年號命府名,始於漢中。想來漢中人民為感謝皇恩,建寺紀念在情理之中。
清朝時,清涼寺古柏森森,廟宇宏大,名播遐迩。同治年間地方名儒馮壯猷在此授徒講學時,曾寫下了當時的興盛景象:赫赫威威一寺院,名稱清涼自古傳。北有驿路通長安,寺前古道達漢南。德宗皇上曾駐跸,嚴震接駕清涼川。阿彌佛塔鎮虎口,觀音神堂壓龍潭。騰蛟華殿一十九,棲鷹古柏七十三。樂樓演戲人朝望,升平雅奏慶豐年。僧人誦經韻入耳,紙庫焚香火生蓮。夏日松傘蔭滿院,秋來丹桂香無邊。
清涼寺位於谠駱道出秦嶺崇山之南口,環境優雅,風清氣爽,山青水秀。現存歇山式大殿一座,三開間,前橫梁一木貫之,上架五朵斗拱,兩端斗拱外出部分,雕刻為鳳頭狀,倍增氣勢,它處罕見。殿前古松一株,造型奇異,狀如黃山迎賓松。殿松相襯,將人工與自然之美融為一體。大殿兩側,各有懸山式配殿一座,其右殿前橫梁也為一木橫之,殿前有古桂一株,殿後有千年古柏一株。殿前松後有一排七間的古建築,雖屋面被改造,但斗拱梁架等古建風格尚存。此排房捨前有一廣場,廣場邊緣有歇山頂樂樓一座。樂樓面對大殿,與整個寺院朝向相反,兩側為豎立石旗桿的基座,可見當年清涼寺之氣勢。寺內還有石碑三通,殘碑及石刻許多,以及石佛像一尊等,向人們敘說著昔日的輝煌。!
2000年評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清涼寺是漢中市文物保護單位,按照文物部門要求清涼完小校捨已逐步搬出,並非上述所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