贛州城目前還有兩座浮橋——東門浮橋與南門浮橋。東門浮橋,古名東津橋,後改名惠民橋,現叫建春門浮橋。浮橋是贛州的古老的文物,它是目前極為珍貴的南方橋梁,有著極大的實用性、靈活性。噍,它正以沉穩而靈動的姿態迎接著我們。我想,我們走在這有著古典詩意的宋橋上,必當思緒如夢,心被臥龍似的長橋牽引,走進時間隧道和歲月深處,走進人類心靈共相中。
贛州宋城牆是贛州城的最大驕傲,它屬於國家級重點保護文物。它是當今全國保留最長的一段宋代古城牆,有3670米長,且保存了兩萬多枚自北宋至今的歷朝歷代修築城牆的官窯或民窯等各種銘文磚,成為全國之最。南京、西安現存的古城牆乃明代遺址。
贛州城最先在郊外的章江河畔——歐潭一帶,西漢大將灌嬰在此建城;東晉永和五年,太守高琰在現址築一平方公裡的土城;唐末五代初,寧都人盧光稠據城自封刺史,後梁太祖封為百勝軍節度使、鎮南王,在楊救貧的幫助下,城市在他手上擴東南西三面至三平方公裡,並開護城壕溝,建百勝門、鎮南門,這種格局一直到上世紀五十年代末年;北宋嘉祐年間,知州孔宗翰築“鐵壁石城”,即冶鐵澆土城,以磚石築城。後經歷代維修、改善、加固。
宋代贛州城城市建設是創造性,且載入史冊的。這一時期,是中原南遷過來的漢民在贛粵閩邊際地區大量聚居,客家民系形成的最重要時期。人口的劇烈膨脹,帶來了城市的日益繁華,城市建設也迎來了再一次巨大的發展——街巷迅速發展,城內在橫街、陽街兩街基礎上新增了長街、斜街、陰街、劍街四街,大量的居民房屋林立於街衢兩側並向內部繁衍,一條條巷道縱橫交錯,與六街四通八達。諸如五路口、州前、買菜坡、米市街、棉布街、南市街、灶兒巷、瓷器街、六合鋪等大量的體現建築、政治、生活、行業、商業和居住等等各類城市生態元素特征的街巷就此形成。這一時期,西郊的通天巖開鑿了大量的石窟,東郊的馬祖巖上建起了紀念馬祖的塵外、吸江、一憩、雲端、駒巖等五亭,東門、南門、西門相繼建起了供人馬行走的浮橋,在唐代郁孤台、拜將台的基礎上,趙卞、孔宗翰先後又建章貢台、皂蓋台、白鵲樓、石樓,最終由孔宗翰、蘇東坡集大成,形成贛州八景文化;同時,趙卞、周敦頤共同創建了贛州第一所官辦學堂——清溪書院;孔宗翰“伐石為址,冶鐵固之”,將城牆修成了磚城;劉彝開挖了地下排水系統——福壽溝;同時文廟、慈雲塔、“夜話亭”等建築也相繼建成,大量的古井(如東門井、東園古井、三潮井等)被挖掘…… 贛州城城市建設隨著城市的政治、經濟、文化一並達到歷史的最鼎盛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