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游專題講解綿山劉志強
專題講解——山西古建築(1)
(山西是中國古建築博物館)
各位朋友大家好,歡迎大家到山西旅游,我是是導游小張。這幾天大家的山西之旅參觀欣賞了許多古代建築。既有巍峨壯觀的應縣木塔、恆山懸空寺;也有恢弘大氣的五台山佛光寺、大同華嚴寺。其實我們山西現存的古代建築遠不止這些。在古老的三晉大地上,至今保留著4座唐代木構建築,445座從五代時期到宋、遼、金時期的木構建築。數量之多,竟占到了全國同期木構建築的70%以上,是其他地區望塵莫及的。不僅如此,山西明清時期的木構建築更是多達8500座。這些建築風格迥異,各具特色。唐代建築體現的是雄渾大氣,五代建築是蒼勁古樸,而宋代建築技法成熟,體現的是莊嚴規整。遼、金建築粗犷豪放,明清建築品類繁多,精雕細作,當您走進山西,也就走進了一座巨大的中國古代建築博物館。
在山西這座巨大的中國古代建築博物館裡,您可以欣賞到各個歷史時期的建築,它們有的淡裝素裹,有的富麗堂皇,堪稱是一部“立體的古代建築史”。翻開這部建築史書,中國古代的各種形式建築——宮廷府第,城池關隘,街亭市樓,橋梁堤壩,名居宅院,樂樓戲台,可以說是應有盡有,琳琅滿目,美不勝收。其數量之多,規模之大,構建之精,造型之美在全國首屈一指,無與倫比。其中唐代建築的代表作——五台山佛光寺東大殿被我國古代建築學家梁思成先生譽為“海內孤例”、“亞洲之光”。佛光寺東大殿依山而建,坐東向西,它的斗拱碩大,屋頂平緩,是一座體現唐代最高水准的宮殿式風格建築。宋朝是中國傳統木構建築發揮到極致的時期。這一時期出現了我國古代論述建築的專著《營造法式》。最能代表這一時期風格和建築水准的是太原晉祠聖母殿。它的建築規格與《營造法式》中所述完全一致,是這一古代工程技術專著的最好實例。
雖經歷朝歷代戰火的洗禮和天災人禍,除了上述近9000多處保存下來的木構遺築外,在山西各地現存的2000多處古名居、古院落是山西古建中又一道亮麗的風景,不僅在全國保存數量最多,歷史也最為悠久。其中高平的元代姬氏名居和晉中的多處保存完整的明清晉商大院最為著名。其中的代表有我們將要參觀的喬家大院,王家大院和常家莊園。山西是民歌的海洋,戲曲的故鄉。在山西各地至今保留著大量的古戲台,據統計有3000多座。此外,山西的古塔有近600座。這些古塔有大有小,形制各異,其中不乏精品。有些成為了著名風景名勝區的象征。另外山西境內大小石窟寺300余處,甚至儒、釋、道三教石窟具有,可以清楚地而反應石窟造像這一獨特的表現形式它的發展脈絡。
山西的古代建築燦爛輝煌,浩若繁星,我在這裡就不一一介紹了。祝大家的山西之旅愉快!
專題講解——山西古建築(2)
(山西古建築構造)
各位朋友大家好,歡迎大家到山西旅游,我是是導游小張。當您在山西旅游欣賞古代建築時,一定會被那古樸典雅的優美造型深深地折服。是的,山西的古代建築具有中國古代建築特別是中國北方古代建築的典型特征,是我們中華民族燦爛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和珍貴的實物資料,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和鮮明的藝術特色。
木構架是中國古代建築的首要特征。所謂木構架,就是在房屋的面闊和進深設置石礎,礎上立柱,柱上架梁,梁柱間連枋,梁枋上又承架、檩、椽從而形成相互支撐、互為依托的木構骨架。這種結構的房屋是以木構架承托的屋頂或樓層重量,牆不承重,只起圍護、阻隔的作用,四根立柱圍成的空間稱為“間”,它是一座建築物乃至一組建築群體的基本計算單位。正面叫“面闊”,縱深叫“進深”建築術語稱“面闊幾間,進深幾間”表示規模。面闊和進深間數越多,建築的體量便越大,級別也就越高。
與木構架房屋相適應,中國古代建築形成了一些重要的藝術特征。而這些特征在山西古建築中能得到充分的體現。
一是高於地面的建築台基。台基是直接承托房屋木構架的基座,木構架需防潮,防雨淋,所以山西的著名古建築下面,您會發現都有高低不等的台基。這種台基,不僅僅可以防潮,防雨淋,而且具有加高和烘托建築物聲威的作用,我們看到愈是重要的建築台基就愈高。
二是形制不一的屋頂,屋頂是中國古代建築最富魅力的一部分,它不僅是建築物的外觀絢麗多彩,而且在等級森嚴的封建社會,它也是衡量建築物等級的主要標志之一。其等級次序由高到低一次為庑殿頂、歇山頂、攢尖頂、懸山頂、硬山頂等,其中重檐高於單檐。北京故宮太和殿就是重檐庑殿頂,這也是帝王專用的形制。此外,屋脊上的小獸也是區別建築物等級的重要標志,小獸越多,等級越高。
三是建築物上的彩畫裝飾。木構建築為防潮防腐,同時也為增加外觀的審美情趣,一般均在外表塗刷油漆,繪飾彩畫。因此施彩作畫便成為中國古代建築外觀的重要特征。明清以來,山西的建築一般在門窗和梁柱上加褐紅色彩,檐下額枋及斗拱施青綠的基調彩畫。建築彩畫的圖案和色彩,在古代是有嚴格的規定的。用於皇家宮殿的“和玺彩繪”顯得高貴華麗,級別最高,“旋子彩繪”次之,而主要用於民宅的“蘇式彩繪”等級再次之。
總之,山西的古建築,在中國的古代建築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並且最能體現中國古代建築的特點那種雄渾壯闊,敦厚樸實的雄壯美,是中華民族的藝術瑰寶。
專題講解——山西古建築(3)
(山西古建築環境美學)
各位朋友大家好,歡迎大家到山西旅游,我是是導游小張。經過幾天的游覽,大家已經對山西的古建築有了比較全面的了解。除了它的建築形制、外觀特色外,山西的古代建築在選址布局、空間架構方面匠心獨具,特別講究建築與建築環境的關系,具有完整而嚴密的理論體系,形成了關於建築和建築環境關系的“風水”學說。
我們常說某地風水好,可是具有什麼特色的地方風水才是真的好呢?下面我就來給大家介紹一下山西建築方面的風水學說。首先,“風水”,拆字解詞,風水之風可以理解為風景線,為了滿足人的審美需求,屬於精神文明范疇;水理解為生命線,為了維持人的生存,屬於物質文明范疇。風水學說的核心內容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講究建築與空間的和諧,也就是說建築、自然環境,二者的和諧統一。例如晉祠位於懸甕山下“際山枕水”,是一處山環水繞,藏風聚氣,環境清幽的勝景。這裡的山形態奇特具有脈理,池中的泉水有來龍去脈,魚沼飛梁,曲徑通幽,大大小小的建築散布其中,一切都顯得那麼和諧。不愧為中國北方唯一的一處園林式祠廟建築群。
二是講究人與建築的和諧。中國古代的哲學思想有“五行”之說,“五行”代表五種物質,與建築有密切的關系。東為木,西為金,這是兩種實物;南為火,北為水這兩種虛物。所以我們看到古代建築東西向多用實的山牆;南北向多用虛的門窗,可以開啟,讓氣流和光線暢通,符合人之需要。在東、西、南、北又有四種神明:東青龍、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這四種神其實是人的保護神,人在中間,人為土,山西地處黃土高原,我們生長在黃土地上,我們是黃種人。
三是古建築藝術與古代文化的完美結合。“美”字可以把它拆成兩個字:“羊”和“大”,羊大為美。山西的古代民居大院及佛寺廟觀中有許多木雕、磚雕和石雕,這些建築的藝術裝飾都有十分豐富的文化內涵。這些雕刻有內容如桃園結義、蘇武牧羊、將相和、二十四孝等,教育人們要做到“仁、義、禮、智、信”。還有許多建築圖案,如鹿鶴同春、壽比南山、紫氣東來、歲寒三友、雙魚吉慶、以及福、祿、壽三星,如意,百合等。這些都反映出古建築藝術與古代文化的完美結合,使古建築具有了美感,具有了生命。
當您穿行在遍布三晉大地上的古建築中,您一定會感受到藍天、白雲映襯下那古建築是多麼美麗的一幅畫卷。紅牆、碧瓦、飛檐、斗拱樣樣都蘊涵著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與創造力。蘊涵著中國古代哲學思想、道德倫理。這些特色不僅讓建築物美在表面,更加美出了建築的生命,文化的生命。
專題講解——山西古建築(4)
(山西古建保存眾多的原因)
各位朋友大家好,歡迎大家到山西旅游,我是是導游小張。經過幾天的游覽,大家已經對山西的古建築有了比較全面的了解。山西的古代建築中屬國家級、省級和市縣級的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2000多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56處,是其他地區無法比擬的。那麼,大家不禁要問:為什麼在山西會保存下如此多的古代建築?那麼下面我就從古建築本身的原因和古建築的外在因素兩個方面來討論這個問題。
首先,從木構建築本身來說,傳統建築采用的是大木框架式結構。這種結構用木柱、木梁等部件構成房屋的框架,屋頂和屋檐的重量通過梁架傳遞至木柱,再由木柱傳導至地面,從而成為一種結構復雜、工藝嚴格、並且結實牢固、經久耐用的建築形式。加之榫卯結構和斗拱技術的運用使這種木構建築具有抗擊外力的功能,例如應縣木塔、大同華嚴寺等一大批古代建築在千余年的歷史長河中,曾經歷了無數次的地震卻安然無恙,就證明了這種木構建築是一種非常巧妙並且科學的結構具有完美的穩固性和持久性。
其次,從山西木構建築所處的外在環境來說,主要分為三個方面:一,社會大環境有利於山西的古代建築大量興建和保存。古代的山西是一個經濟、文化相對發達的地方。是中華民族的祖先最先開發的地區之一,是華夏文明的搖籃。在漫長的中國封建社會,山西的文化水平一直居於全國前列,達到了相當的成熟。不管是佛教文化、儒教文化還是道教文化都在山西有著深深的印記,造就了無數的寺廟宮觀和其他建築。二,山西的地理位置,決定了山西的氣候特征:四季分明、干旱少雨、氣候干燥。這就使得以木構件為主體的古代建築不致因受潮而發生垮塌。冬季的嚴寒則可殺滅蛀蟲。高低起伏的山巒可以使洪水流而不聚,例如恆山懸空寺恰好選在了凹入山腰的一處懸崖上,飛掛千年依然雄偉如故。三,解放後,黨和國家對文物保護的重視是許多古代建築得以保存的重要原因。不僅撥出大量的資金用於文物保護,還培養一大批古建保護修繕人才保護文物。使山西保存下來如此眾多的歷史文物。
山西的古代建築不僅是山西的財富、山西人的驕傲。而且是中國的驕傲,世界的驕傲。我們一定要重視我們的古建築,愛護我們的古建築。使山西這些歷經千年風雨的古建築可以承載著文化的果實留給我們的子孫後代。
專題講解——山西這方土(1)
(文明搖籃 史前三聖)
各位朋友大家好,歡迎大家到山西旅游,我是是導游小張,下面我給大家簡單介紹一下山西這個歷史悠久人文荟萃的地方以及它卓越的史前文化。
位於華夏腹地的山西省,因地處太行山脈以西而得名,又因春秋時代為晉國的中心而簡稱“晉”。後韓、趙、魏三家分晉,所以又稱“三晉”。山西北倚長城與內蒙接壤,西隔黃河與陝西相望,東屏太行與河北為鄰,南部與河南交界。地理構成大體呈一東北斜向西南的平行四邊形,總面積為15.63萬平方公裡。
山西有著悠久而輝煌的歷史,是中華民族和華夏文明的主要發祥地之一。早在180萬年以前,原始人類就已經生活在山西這塊土地上。在芮城縣的西侯度村,就發現了180萬年前西侯度人活動的遺址,特別是遺址內的燒骨是迄今為止人類用火的最早記錄,說明了西侯度人已經懂得用火並且生活在這裡。
在山西襄汾縣的陶峙遺址,發掘到距今約4200年前的人類文化遺址。據考證,當時的生產力水平有很大提高,不僅農耕興旺,而且出現了采桑紡織業和冶銅業。出土的農具和水井,說明當時人們已經掌握了打井技術,居住處所已不受水源限制,活動范圍更加擴大。玉或石制作的禮器和各種形制的彩繪木器更是陶峙遺址的重大發現。其中的3座年代早晚不同的城址特別是中期城址面積約為280萬平方米,是目前所發現的黃河流域史前最大的一處城址。陶峙考古和研究表明,當時的禮樂制度、階級差別,國家形態已經萌生或正在形成,山西南部地區已然放射出華夏文明時代到來的燦爛光芒。
傳說中的中華民族的祖先黃帝、炎帝都曾把山西作為活動的主要地區,家喻戶曉的黃帝、炎帝與蚩尤的戰爭,對於華夏民族的形成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中國史前的三位偉人堯、舜、禹,都曾經在山西南部建都,留下眾多古跡和動人的傳說。史書記載堯都平陽(即今日的臨汾)、舜都蒲坂(永濟)、禹都安邑(夏縣),都在今晉南地區。
堯的大半生活動都在山西,他作部落聯盟首領時,建立起職能完備的城邦,奠定了華夏文明的根基,先秦史籍中最早使用的“中國”一詞,指的就是堯建立的古唐國。堯在位時,制定歷法,並接受部落聯盟的意見,派鲧(gǔn)去治水,後禅位於舜。
舜早年“微為庶人”,曾在歷山耕種,在雷澤(芮城)捕魚,在陶城(永濟)制陶,一直從事生產勞動,以孝著稱。堯選拔舜為繼承人,對舜進行了種種考驗後才決定將位禅讓於他。舜繼位後進行了一系列改革,把原有的部落聯盟會議逐漸演變為國家機關,使華夏文明又向前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禹是舜指派的治水官員,治水8年三過家門而不入。河津西北的黃河峽谷,傳說是禹鑿龍門的遺跡,今稱“禹門口”,禹鑿龍門後,過中條山來到芮城縣,曾在古柏下休息,然後渡河,宿於對面的禹店村。芮城縣東南臨河處叫神柏峪,渡口叫大禹渡。禹治水成功後,通過禅讓繼承了王位,建都安邑。禹年老時他的兒子啟子承父業,開始了“家天下”的歷史。階級社會開始,文明時代降臨,山西無疑是這個文明時代降臨的歷史搖籃。
專題講解——山西這方土(2)
(氣候物產 民俗風情)
各位朋友大家好,歡迎大家到山西旅游,我是是導游小張,下面我給大家簡單介紹一下山西的氣候物產和民俗風情。
位於華夏腹地的山西省,因地處太行山脈以西而得名,又因春秋時代為晉國的中心而簡稱“晉”。後韓、趙、魏三家分晉,所以又稱“三晉”。山西北倚長城與內蒙接壤,西隔黃河與陝西相望,東屏太行與河北為鄰,南部與河南交界。地理構成,東北高,西南低,這樣大致形成了山西西南部的氣溫明顯高於東北部的特點。正當運城地區酷暑難耐之時,北部的蘆芽山五台山卻涼風習習。在一年中春季來的較早,所謂“分水風煙冷,並州花木遲”。秋季來的較晚,所謂“霜威出塞早,雲色渡河秋”。
山西多層次的地理地貌又造就了豐富的物產。就農作物而言,山西自古以來就有“谷宜五種”之說,也就是適宜多種農作物的生長。如在晉南的運城地區宜種小麥、棉花,晉北山區宜種莜麥、土豆等。即使在同一汾河流域,兩岸的平原可以是稻谷飄香,兩岸的山地則雜種著玉米、高粱。由於山西各地氣候殊異,土質不同,還形成了多種風味不同的地方土特產品,如沁州的小米、清徐的葡萄、原平的犁、汾陽的核桃、稷山的棗等,都馳名一方。農產品加工業尤為著名,特產如汾陽杏花村的汾酒、清徐的老陳醋,早已是聞名全國,遠銷海外。 山西不僅有豐富的物產還有著豐富獨特的民俗風情。晉中的民間社火、臨汾的威風鑼鼓、運城平陸的地窨(yìn)院、忻州河曲的鄉曲民歌等等,都是古老文化的凝聚與沉積。近年開發的襄汾丁村民俗博物館、祁縣民俗博物館、定襄民情館,集中反映了晉南、晉中、晉北民間傳統的歲時風俗、婚喪嫁娶、禮義風習、民間工藝和文化娛樂,成為中國北方漢民族古老文化的縮影。
產生於黃河岸邊的威風鑼鼓被譽為“天下第一鼓”。它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4000多年前的帝堯時代的人們,就已經在黃河岸邊“擊鼓耕田”。其場面之宏大、氣勢之雄壯、姿勢之豪放令人驚歎。如氣勢磅礴的壺口瀑布,豪情蓋天下,豪氣高萬丈。
聽著這源遠流長的民俗文化,大家一定心潮澎湃,不過,歷史在今天已經翻開了新的一頁,如今的山西人正在以新的面貌笑迎八方來客,一首《走西口》道出了山西人的真情。一場“二人台”,洋溢著山西人民對生活得熱愛。現在大同的雲岡恆山旅游藝術節,忻州的摔跤節,五台山的佛教文化節,太原的面食節和平遙的國際攝影節等,無不蘊含著山西悠久厚重的歷史,展現著山西人的新風貌。
這就是一個古老而厚重的山西,一個充滿活力的山西。好!山西的氣候物產民俗風情就給大家介紹到這裡,祝大家的山西之旅徐快!
專題講解——山西這方土(3)
(風雲人物 文人墨客)
各位朋友大家好,歡迎大家到山西旅游,我是是導游小張,下面我給大家簡單介紹一下山西這個歷史悠久人文荟萃的地方。
位於華夏腹地的山西省,因地處太行山脈以西而得名,又因春秋時代為晉國的中心而簡稱“晉”。後韓、趙、魏三家分晉,所以又稱“三晉”。山西北倚長城與內蒙接壤,西隔黃河與陝西相望,東屏太行與河北為鄰,南部與河南交界。地理構成大體呈一東北斜向西南的平行四邊形,總面積為15.63萬平方公裡。
黃河流經山西,孕育了無數英雄豪傑、仁人志士。在山西歷史上產生過一批輔國佐政的人才,著名的如傅說、趙盾、狄仁傑、裴度、於成龍、陳廷敬等。
傅說,是商朝君王武丁時期輔政50多年的宰相,大約出生於公元前1350年左右的平陸。天資聰穎,雖生為奴隸,但由於精明能干,又善於思考,所以在長期的勞作中,發明了“版築法”(古代築牆時把土夾在兩塊木板中間,用杵搗堅實就成為牆),用此法築成堤壩,能有效地遏制洪水的泛濫;築成土牆,可以建築城牆和房屋,這就保障了人們的生活安定和道路的暢通。
山西由於地處中原農耕民族和北方游牧民族的交匯區,民族沖突和民族融合,給山西人增添了新鮮的血液,也給山西人以強壯的體魄和勇武的精神。山西歷來猛將如雲,如李牧、衛青、霍去病、關羽、張遼、楊繼業等。他們在不同的領域為中華民族的繁榮昌盛做出了貢獻,他們是山西的驕傲。
衛青,霍去病,是漢武帝時著名的軍事將領和軍事家。衛青出身卑微,他和他的母親原是平陽公主的家奴,後因他的姐姐衛子夫被漢武帝選入宮中立為皇後,衛青也被拜為太中大夫,因他抗擊匈奴有功,官至大將軍封長平侯。霍去病是衛青的外甥,18歲被漢武帝任命為侍中,後抗擊匈奴,屢立殊功,官至骠騎(piào qí)將軍,封冠軍侯。
如果說武將號令三軍,演繹出了石破天驚的一幕又一幕的歷史話劇,讓人感佩不已的話,那麼植根於山西這塊土地上的文人,更以他們的才華,展示出了人類最瑰麗的華章。
初唐四傑”(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之首的王勃是山西绛縣人,《滕王閣序》中即興而賦的“落霞與孤鹜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寫盡了人間多少美景。另外“唐宋八大家”中的柳宗元、金元時期的元好問、《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窦娥冤》的作者關漢卿和《資治通鑒》的作者司馬光等均是山西人。
山西這個人傑地靈的土地將一直承載的華夏文明之光繼續閃耀下去。好,山西的風雲人物就給大家介紹到這裡。在以後的時間內我會向大家接著介紹山西其他的民俗風情。祝您在山西旅游愉快!
專題講解——山西這方土(4)
(名勝古跡 名山大川)
各位朋友大家好,歡迎大家到山西旅游,我是是導游小張,下面我給大家簡單介紹一下山西的名勝古跡和名山大川。
位於華夏腹地的山西省,因地處太行山脈以西而得名,又因春秋時代為晉國的中心而簡稱“晉”。後韓、趙、魏三家分晉,所以又稱“三晉”。山西北倚長城與內蒙接壤,西隔黃河與陝西相望,東屏太行與河北為鄰,南部與河南交界。地理構成大體呈一東北斜向西南的平行四邊形,多層次的地理面貌展現出了豐富的自然景觀。
山西山川壯麗,景色獨特。山西多名山,是全國唯一一個擁有五岳、五鎮和四大佛教名山的省份。最著名的有五岳之一的北岳恆山、四大佛教名山之首的五台山、道教名山北武當山、綿山、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五老峰、全國十佳自然保護區之一的蘆芽山、五鎮之一的中鎮霍山、保存有華北面積最大的原始森林的歷山、太行山脈中奇絕險峻的太行大峽谷、王莽嶺、黃崖洞,另有靈空山、龐泉溝等,山色不同,神態各異,分別以險峻、幽雅、秀美而出奇制勝。有的可游覽觀賞,有的可避酷暑,有的可訪古尋幽,有的可供瞻仰。山西自古以來戰略地位十分重要,在群山之中的雁門關、平型關、娘子關等尤為山西的自然景觀增添了幾多雄奇和驚險。
黃河流經山西的西部、南部邊界,境內還流淌著黃河的支流汾河、沁河、三川河、昕水河和海河水系的桑干河、滹(hū)沱河等。其中,著名的黃河壺口瀑布素以激流洶湧澎湃、瀑聲如雷轟鳴聞名於世,平定縣娘子關城堡附近的娘子關瀑布也素以秀美绮麗為世人知曉。山西境內湖泊、泉水分布廣泛,著名的運城鹽池和寧武天池等湖泊群古老而又特色,地熱水、礦泉水分布也相當廣泛。三晉名泉難老泉更是晉祠風光佳勝處。
山西不僅有著各具特色的秀美山川,還有蘊藏其中的名勝古跡。山西是厚重的黃河文化的主要代表之一。古人類文化遺址,古城禅院、石窟壁畫、古塔古墓、革命文物等,從北到南、珠串全省,構成了山西古今兼備,豐富多彩的人文景觀。目前,全國保存完好的宋、金以前的地面古建築物70%以上。在全省境內,具有珍貴價值的國家級重點保護文物就有119多處。如佛教聖地五台山、應縣木塔、雲岡石窟、永樂宮壁畫、運城關帝廟、永濟普救寺、洪洞廣勝寺等在國內外都很著名。山西境內歷代古塔多達 280余座,其中以應縣木塔、五台山白塔、代縣阿育王塔、太原永祚寺雙塔、洪洞廣勝寺飛虹塔和永濟普救寺莺莺塔最為著名。山西境內規避較大的石窟近50處,以大同雲岡石窟、太原天龍山石窟、龍山石窟、為代表。
這就是一個古老而厚重的山西,一個承載五千年華夏文明之光的山西。好!關於山西的名山大川名勝古跡就介紹到這裡,希望大家的山西之旅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