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歪門邪道”裡的古鎮故事
日期:2016/12/15 22:34:58   編輯:古代建築黔東南的鎮遠古鎮歷史悠久,古老的建築鱗次栉比,顯示著這裡曾經的繁華。歷史中的鎮遠,交通暢達、商貿興旺,是黔東南的“邊城鎖鑰”。古街的老式建築也大都有幾百年的歷史,青石板鋪就的巷道就在建築與建築之間蜿蜒向前,綴滿斑斑青苔。清晨的陽光透過薄霧灑下,迷蒙閃耀,讓人忘卻了是在現在還是回到了千年前。曾經的古戲樓上的一角,不知道是哪位能工巧匠雕琢的人物依然栩栩如生的默默站立,笑視著時光流逝,歷史怅然。
古戲樓上的雕刻
鎮遠巷道異常的清潔,不見一絲塵土與落葉。每隔幾塊青石板就有一條石板上雕刻著縷空的銅錢的圖案,或左或右錯落在其間。陽光跳過高高的馬頭牆,或斜或直地射在上面,那光影透過銅錢的圖案,亮亮地落在陰溝裡,象極了一條穿滿了銅板的麻繩,隨意地散落在結構一致的青磚深院之間。
商貿重鎮的鎮遠因水建城,也因水而興盛。繁華異常的商業,經歷朝代的更迭,歷史的變遷而發生了諸多的變化,但是光影中的斑駁印記確實透過千年的時光穿越回了現代,讓人頗多感慨。
斑駁青苔的石板道路
拾級而上,信步閒游,小道曲曲折折,鎮遠古鎮巷道依山就勢地隨著地形的變幻蜿蜒盤旋,像極了古樹的根須,密密匝匝的四散分開。巷道兩旁的門都一個模式,在大塊大塊青條石做門框的映襯下,顯得厚重而有些狹窄。各家的門前,總還有那麼幾道台階,或高或低。在巷道鏡頭或是中途,總是有一株門楣映入眼簾,鎮遠民居的大門都不是開在院房的正中央,給人一種歪歪扭扭的感覺。但是正是這種不規則,也就現實了這裡不同於別處的獨特風格--“歪門邪道”。
初來鎮遠的人,總是為這裡密集的建築與巷道中歪歪扭扭的延伸心生疑惑。卻不知,這一聽起來似是貶義的詞語卻是積累了這個地區曾經的那些年歲,成為記錄這裡歷史文化的重要縮影。
曲折小巷和“歪門邪道”
小鎮自秦昭王三十年以來,就在該處設縣,是歷朝兵家必爭之地。而門前這條巷道就是名震天下的南絲綢之路,於是也就自然地引來了經貿之風。大批的江、浙客商來此販運物資,南調北運的竟把這小小一個偏僻之地發展得富甲一方。當時戰事紛飛,各商家為了安全之見,避開了地勢平坦的碼頭,依山勢順著南絲綢之路建起了這些高牆深院。可以避開戰事對生意影響,又能使得山間流動的風防止貨品發霉。更為有趣的是,由於當時這裡的物資流通多是走水路,一些商家大戶為了方便識別自家貨船的起航停靠時間,以便隨時准備貨源和組織勞力。加之這舞陽河歷年都發大水,故在這半山腰建房,以便了望和減少損失。於是便有了現今依山而建的密麻建築。至於那歪歪斜斜的門楣,是因為鎮遠的生意人都講究財不露白,故而把門開在巷道的拐彎處,或是位於一個地勢比較特殊的位置,讓旁人路過時不易看到主人的身價,以求平安。於是,繁華的歷史、幽默淳樸的民風造就了這裡高高翹翹雕滿了圖案的馬頭牆,也有了這裡蜿蜒拐轉的“歪門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