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落的古鎮 難言的憂傷
日期:2016/12/14 10:12:11   編輯:古建築保護——石塘古鎮保護刻不容緩
曾經的典雅在雜亂堆積的舊物中還依稀可見。
上花朝門的大門上的石雕。
悠長的小巷盡頭。
原石塘中學裡的亭子。
拆的不僅僅是一棟老房子,是毀了一件永遠不可復制的珍貴藝術。
老祖宗當年花了無數的心血建造了這些恢宏的建築。
我們在古鎮拍攝建築物時,路邊放學的孩子對我們說,這個有什麼好拍的,難看死了。
我們認真地對那個孩子說:你看,那些精美的紋飾,那些石雕木刻,多美啊!你要記得,這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財富,他們當年花了無數的心血建造了這些恢宏的建築,。這些,我們要好好去愛護,它們不象你的漂亮衣服,失去了就再也沒有了。
我們獲悉,很遺憾,原小學的大禮堂被拆了,兩個人才能合抱的大石柱,氣勢恢宏的挑高屋頂,光滑的青石板地面,台階。
這些,只能永遠存在於歷史的記憶裡,無處尋覓了。
看著漸漸衰敗的古鎮,我們很難過。
古鎮的破壞嚴重究其原因是政府的不重視。
愛我們的家園,愛我們的古鎮文化應該從孩子們開始。
學校可以給孩子們講古鎮悠久的文化歷史,古鎮建築的賞析。
讓我們的孩子們從小就以我們的古鎮驕傲。
古鎮保護,刻不容緩啊!
真的希望,政府部門能夠更多的重視。
鉛(Yán)山石塘古鎮是一座千年古鎮,位於江西省上饒市鉛山縣境內。鉛山石塘古鎮歷史上是閩贛交通要道和貨物集散地,是古代江南五大手工業基地之一,石塘鎮素有“ 武夷山下小蘇州”之稱。石塘鎮是一座千年古鎮,歷史上是閩贛交通要道和貨物集散地,是古代江南五大手工業基地之一,(松江的棉紡織業、蘇杭二州的絲織業、蕪湖的漿染業、景德鎮的制瓷業和鉛山的造紙業)。著名馬克思主義史學家、傑出教育家翦伯贊主編的《中國史綱要》一書中所指的鉛山造紙業也就是在石塘鎮。石塘鎮素有“武夷山下小蘇州”之稱,2003年7月,石塘鎮被評定為省級歷史文化名鎮。他位於鉛山縣東南40公裡的半山區。相傳五代前(907-960)村北有方塘十口,後來根據“十塘”的諧音,故名石塘。整個石塘鎮有8個行政村,1個街管區,53個自然村,計有3900戶,15000人,其中集鎮人口5500人,總面積為54平方公裡。城區面積不足3平方公裡。
在鉛山,石塘是僅次於河口的一個千年古鎮,一條鉛山河將石塘與河口兩鎮緊密連接在一起。石塘鎮在明清之際也是一個紙張、茶葉等商品的重要集散地。從武夷山進入上饒後,這裡是最近的一個水運碼頭,鉛山河在這一段叫做石塘河,所以武夷山的大量巖茶,在山西晉商萬裡茶路上通過古驿道由南而來,運抵石塘後,就可以在這裡裝船改旱路為水路運到河口,再裝大船起運。在我們所熟悉的電視劇〈喬家大院〉有一段這樣的劇情,說的是喬志庸經過茶道到武夷山販運茶葉,而我們現在到的石塘就是水運的必經之路。
石塘鎮最著名的還是它發達的紙業。清人程鴻益的《鉛山竹枝詞》有一段說的就是石塘手工造紙的全過程。在鉛山,石塘與陳坊、楊村兩地曾經同為鉛山的三大紙產區。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連四紙制作技藝就在此地。石塘地處武夷山北麓的外圍,丘陵多,植被茂盛,而且青竹遍地,所以,造紙所用的原材料竹絲,取之不竭,還有山間各種作為紙藥的毛冬瓜等植物,用之不盡。豐富的水資源更為制料抄紙提供了優質的水源。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造就了一個石塘紙業的王國。石塘出產的手工紙曾達到二十余個品種,如“上關”、“毛邊”、毛六”、“毛八”等都享譽全國。其中的連四紙質地潔白如玉,細嫩堅韌,永不變色。素有“壽紙千年”的美譽。是寫字作畫、印刷古籍的上品。明崇祯年間出版的《十七史》名史扉頁就是采用連四紙印刷的。民國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四庫全書珍本初集》,選用的也是連四紙。
除了紙文化以外,石塘也是贛東北蘇區革命老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紅色旅游資源非常豐富。1931年4月27日,方志敏率紅十軍進攻閩北時,攻占了石塘,建立了石塘港背鄉蘇維埃政權。1931年1月,在裡洋村的觀星嶺成立了鉛山縣第六區蘇維埃政府。1932年春(四月),又在港背成立了第九區蘇維埃政府。1937年秋,閩贛各路紅軍游擊隊奉命下山,在石塘鎮集中,並開展整編成立新四軍第三支隊第五團。為了給整編提供良好的環境,賴家紙行的主人騰出多處房間,作為整編部隊的辦公場地和黃道、張雲逸、譚震林、曾鏡冰、饒守坤等領導住所。在整編期間,黃道、張雲逸、譚震林、曾鏡冰、饒守坤等革命先賢們曾來到這裡開展整編和擴軍工作。1938年國共合作,閩北紅軍游擊隊於次年2月奉令在石塘集中(今石塘中心小學內),成立了新四軍第三支隊第五團,奔赴抗日前線,並在石塘饒州會館內設立通訊處(對內是縣委機關)。同時,還在石塘成立了閩北特委,下轄鉛山、崇安、上饒、浦城、建陽、邵武、光澤、順昌等縣委,後不久遷入崇安坑口。1941年1月6日,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發生後,國民黨統治集團將被俘的新四軍將士、愛國進步人士和從東南各省搜捕來的共產黨員約1500人囚禁在這裡,當年那些被囚禁在這裡的新四軍戰士在牆壁上留下的文字,至今還清晰可見,實際也是“上饒集中營”的重要組成部分,現在那裡是石塘鎮養老院所在地。而“第三戰區司令長官司令部訓練總隊第三大隊”的“軍士大隊”就設在此鎮的覽月樓內——現為鎮政府後院舊房。1941年冬,國民黨“軍政部第六被服廠”由廣豐杉溪遷至石塘,廠部設在鎮區闊板橋祝姓大宅。
另外,鉛山石塘古鎮還有不少名人 。這方水土古來就孕育出許多名人賢士,至今仍在外地工作的教授、專家、學者、工程師等不下30人,如《唱支山歌給黨聽》的歌詞作者姚筱舟和“郭沫若獎學金”首獲者,現在國外從事研究的學者毛潤生都是生於此、長於此的石塘人。南昌3月9日電 記者林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