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築保護 >> 滄州海興發現國內罕見七口戰國秦漢時期水井

滄州海興發現國內罕見七口戰國秦漢時期水井

日期:2016/12/14 12:11:25      編輯:古建築保護
    可能是古城“屯氏邑”遺址

    7月8日,在滄州海興縣人民公園項目建設現場,一口深埋地下3米的古井重見天日。據縣文史學者劉立鑫介紹,這是自今年6月3日以來,在這一建設工地現場發現的第七口戰國秦漢時期磚(陶)築水井。目前經有關專家學者證實,在一處先民聚居遺址發現年代如此久遠的七口磚築水井,在國內實屬罕見。據推測,此處極有可能是古城“屯氏邑”古遺址。

    七口古井每隔80多米一眼。海興縣文保所對古井遺址進行了初步挖掘清理,發現井磚大多完整如初,錯縫、斗角、疊砌等特征都符合戰國秦漢時期的築井特點。古井井深都是5米,但形制、築法各不相同,由此推測是西漢漢武帝以前築就的,因為在漢武帝元朔五年,就統一了築的形制。現場還清理出一些散磚,有的磚上刻有模印,還有的刻有“屯氏”、“止”等銘文。現場還出土了一些先民生活生產用品的陶器殘片和銹蝕鐵器、“半兩”殘銅錢、殘骨骼(片)等遺物。井中沒有發現東漢及以後的遺物,由此推測七口古井在西漢末期就廢棄不用了。

    據記載,古代的“屯氏邑”在邯鄲的磁縣或館陶,但一直沒有得到證實。有學者分析,海興發現了印有“屯氏”的瓦片和大量古井,加之古井如此集中分布,是“屯氏邑”遺址的可能性極大。七口古井和大量遺物的出土,對研究本地區歷史沿革、研究古代築井技術的演變和村落城市的變遷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