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築保護 >> 豐樂藏古跡奈何少知音

豐樂藏古跡奈何少知音

日期:2016/12/14 10:11:07      編輯:古建築保護
    說起三河古鎮,合肥人並不陌生。近日,合肥建委退休干部王元順老人前來本報建言,三河鎮旁的豐樂河河畔曾有著眾多古鎮,這些古鎮由於沒能得到開發,漸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本報記者前往豐樂河沿岸的豐樂、新倉兩個古鎮,發現古鎮上古街、古民居、古祠堂今猶存在,但卻湮沒在現代化建築之中,破敗不堪,亟待保護。

    三河原非一座孤獨古鎮

    作為土生土長的“老三河”,78歲的王元順對於三河的感情可謂非常深厚。作為中國風景園林學會會員,他曾多次提出三河旅游開發方案。

    他介紹說,自古以來,古人就有依河而建鎮的習俗,因此位於肥西縣的豐樂河順著流向自北向南,發展成為了桃溪、豐樂、新倉、三河四個鎮。後來,由於城鎮發展的緣由,這些豐樂河畔的古鎮古街漸漸地消失了,如今只剩下一些古民居、古祠堂已經破敗不堪。如今桃溪屬於舒城縣管轄,而三河鎮占了下游的優勢,如今已經被開發成為旅游景區,得到了開發和保護。除了三河古鎮之外,其余的兩個位於合肥境內的古鎮豐樂、新倉漸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

    豐樂古鎮存留趙氏古宅

    近日,本報記者在王元順的帶領下,來到油菜花遍布豐樂河兩岸的豐樂、新倉鎮。記者卻發現這裡已經完全沒有了古鎮氣息,現代化門面房和居民樓遍布整個街道。但在當地干部的帶領下,繞過一棟棟近幾年建造的沿街兩層小樓,一棟棟青磚灰瓦的古民居赫然展現在眼前。

    在豐樂古鎮的街道上,趙氏古宅是存留最大的一處古民居。繞過一條沿街門面房旁的小巷,並繞過一堵倒塌的磚牆,記者的眼前出現成片的徽派古民居,殘破不堪的馬頭牆、殘存的木質窗戶遍布整個古民居建築群。據介紹,這裡便是趙家老宅,始建於清代中期,是這裡最大的古民居群。這片數百平方米的木質結構古民居裡,有的房間裡甚至鋪設了當時最為先進的恆溫木地板,也就是說,木地板下塞滿了木炭,起到調節氣溫的作用。這些木地板保留完好,記者走上去木地板還咚咚作響。

    在趙氏大宅西側100米處的一處沿街商鋪後面,便是建於清代的汪氏老宅,這是整個豐樂鎮上保留最為完好的一棟古民居。記者走進汪氏大宅的時候,正是晚上六七點鐘鎮上人家晚飯時間。此時,懸在前廳的兩只大紅燈籠已被點亮,照紅了附近的一面馬頭牆,配合著一旁雕梁畫棟的門樓,頗像電影《大紅燈籠高高掛》中的景象。宅子如今的主人李先生告訴記者,這座老宅整體上結合了皖北民居和皖南徽派民居的特點。幾年前,這棟宅子被他買去,經過簡單修繕,遂被改造為一棟住宅,但建築的整體結構沒有改動。

    據鎮上干部介紹,這些老宅始建於清代初期、中期,它們的建築風格屬於位於江淮之間的徽派建築風格。而建設這些老宅的主人,都曾是清代鎮上經營鵝毛、食品生意的商人。隨著城鎮發展建設,很多老宅已經蕩然無存,這些保留完好的老宅子則由於位置遠離街道,“躲”過了拆除。

    淮軍名將老宅藏古炮樓

    從汪氏老宅內走出,轉過一條青石板路的巷子,便來到了清末淮軍名將唐啟堯的故居。在唐氏老宅前,唐啟堯的後人、今年78歲的唐世定老人帶著記者走進一棟木質結構的老宅子裡,告訴記者這裡就是唐老將軍(唐世定)當年的臥室。這間帶有木窗格的臥室如今已堆滿雜物,但整體結構還是保存完好。

    隨後,唐世定帶著記者走過一條弄堂一樣的長廊,來到一片青磚砌成的長方形建築前,告訴記者,這是唐家原先用於防御的炮樓。原先這個炮樓有七層,仿造碉樓建設,後來幾經損毀,如今只剩下了兩層。以前站在七層炮樓的頂端,還能看見遠處煙波浩渺的巢湖。

    據當地干部介紹,唐啟堯是清末著名的淮軍將領,也是當地的名門望戶,他發跡後在家鄉修建了這片唐家老宅。當時唐家為了抵御土匪,在老宅旁修建了這座七層的炮樓。炮樓內不僅修建有槍眼,從一樓到七樓還有竹筒制成的傳聲筒所連接,一有事端,從七層到一層的所有的家丁都能通過這個“土電話”來進行信息溝通。

    豐樂河邊保存董氏祠堂

    豐樂河邊岸邊遍布的古祠堂,也因被另作他用,而不為世人所知。但這些古祠堂卻因變更了用途得以保存至今。

    走進董氏祠堂,這間與遍布皖南的古祠堂一樣的古祠堂,分布有主堂、側室。雕刻著獸頭的椽子遍布整個祠堂,架設在石墩上的木柱支撐著整個黑瓦鋪成的祠堂頂部。在祠堂一進側屋內,記者看到了擺放在此的一塊古碑,上面顯示,這座祠堂始建於康熙二十八年。

    據看守祠堂的董家後人董大河介紹,董氏宗祠初建時有15間正房,12間廂房,後又增加15間正房。祠堂結構造型與李鴻章故居相似,占地面積5400平方米。董氏宗祠曾經有兩塊慈禧太後賜予的匾,但這兩塊匾卻被在60年代豐樂中學建校時被運去做了黑板,現已無法尋回。祠堂大門兩旁的石獅、石鼓、房屋上的雕龍畫鳳等均在十年動亂中遭到損壞,房屋也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

    如今,在董氏後人的極力保護下,當地村裡對祠堂所有的房屋進行了簡單的維修,祠堂老的房屋基本上保持下來。後來祠堂部分房屋被五四小學作為教學用房至今。村民和肥西縣也多次建議,對這座類似於李鴻章故居的祠堂加以保護。

    而位於豐樂鎮姚灣村的李家祠堂,也是因為村裡姚灣小學的一部分而留存至今。在廢棄的姚灣小學大院內,記者看到了這座古祠堂,祠堂內的木雕散落在荒草堆中。雖然因年久失修祠堂已經破敗不堪,而不得不用一根木料抵住祠堂的一面牆,但整個祠堂的主體結構還保留完好。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