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築保護 >> 新疆發現我國最早用的煤遺跡

新疆發現我國最早用的煤遺跡

日期:2016/12/14 12:13:33      編輯:古建築保護
    由自治區文物局主辦、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承辦的2015年新疆文物考古成果匯報暨歷史文化宣傳創新研討會召開,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所、北京大學、西北大學等疆內外科研院所、高校的專家學者和考古工作者參加了會議。38位疆內外專家學者分別匯報了2015年文物考古發掘的新發現和新成果。

    記者了解到,2015年,為配合國家、自治區惠民工程和重點項目建設,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完成了涉及和田地區、阿克蘇地區等9個地州的8項考古調查14項考古發掘,完成了5項主動性考古發掘,一共考古發掘了208座墓,其中尼勒克縣科克浩特浩爾蒙古族鄉恰勒格爾村吉仁台溝口墓地、沙灣縣大鹿角灣墓葬群等發掘項目,為新疆地區青銅時代、早期鐵器時代考古文化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實物資料。同時,該所開展的全疆各地諸多古道及軍政設施的考古調查,證明了中原王朝對西域的管轄和治理。還有不少考古調查和發掘運用科技手段,使科技考古在我區更加廣泛和深入。

    “我們在尼勒克縣科克浩特浩爾蒙古族鄉恰勒格爾村吉仁台溝口遺址,找到了我國最早的用煤遺跡,初步斷定其時間距今3500年前後,相當於青銅時代中晚期到商代,這將人類使用煤炭資源的歷史最少上推了近千年。”1月16日,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館員王永強說。

    作為吉仁台溝口遺址和墓地考古隊執行領隊,王永強2015年6月帶隊對其進行了考古發掘。他們發掘了60多座墓葬,出土了大量文物,發現黑色的煤粒、灶坑及焚燒過的煤灰,確認了煤的使用痕跡。通過出土的青銅器、陶器、墓葬形制等,初步判斷這裡使用煤炭的時間在距今3500年前後。

    王永強說:“中國目前考古出土文物最早用煤是將煤晶、炭晶做成裝飾品戴在身上,這始於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春秋戰國時期的墓葬中已較為多見,而煤炭被大量用於生產、生活的記載則是在漢代。”

    在沙灣縣大鹿角灣墓葬群首次發掘出土了五羊紋彩陶,還發現了大量羊距骨等和羊相關的隨葬品。據初步判斷,這個墓葬年代為春秋時期到西漢初期。

    “以前,新疆曾出土的彩陶器具紋飾,大部分是以幾何圖案為主,這次以動物紋飾為主的彩陶是首次發現,”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館員張傑說,“同時,那些大量的羊距骨等和羊相關的隨葬品,說明古代先民對羊的重視和崇拜,羊可能是財富和吉祥的象征。”

    “我們用了兩年時間,先後在青河縣三道海子花海子湖邊的高地發掘了30多座祭祀遺址,初步判斷這裡是人類早期游牧社會的祭祀中心。”1月16日,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所研究員郭物介紹說。

    郭物將這些發現與俄羅斯圖瓦烏尤克盆地阿爾然墓地聯系在一起,認為阿爾然墓地可能是早期游牧王國首領的王族墓地,而這些遺址可能是夏季祭祀的禮儀中心,距今約2800年至2900年。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