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義市位於貴州省北部, 屬雲貴高原向四川盆地湖南丘陵地帶過度的東斜坡北段,西北部與四川接壤,處於省會貴陽市和重慶市之間,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全國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貴州省經濟和文化相對較為發達的地區之一。
其歷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的鱉國,為夜郎國旁的小邑,秦統一中國後始置鱉縣。唐代改為播州,貞觀十六年(公元642年)改播州所轄之羅蒙縣為遵義縣,是為遵義名稱之始。明萬歷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播州宣慰使楊應龍被明廷李化龍率師討平,二十九年“改土歸流”,分播州地置遵義、平越兩軍民府,遵義軍民府仍隸屬四川;清朝雍正六年(1728年),遵義改隸貴州,稱遵義府。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設遵義行政督察區,建國後保留專區建置,1979年改稱遵義地區,設行政公署。1997年6月國務院批准撤銷地區建置,設立地級遵義市。
遵義的揚名中外源於1935年1月在這裡召開的“遵義會議”。這次會議在及其危急的情況下,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革命,成為中國革命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
遵義市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二十四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 擁有一個國家級和四個省級風景名勝區,省級文物保護單位50個。近千處文物點,其中,遵義會議會址和楊粲墓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遵義是聞名遐迩的國酒之鄉。遠在漢代,這裡便釀出令漢武帝譽為“甘美之極”的佳釀。今天,以國酒茅台酒,董酒為代表,包括習酒、湄窖、珍酒以及習水大曲、鴨溪窖酒、長壽長樂補酒在內的一大批名優酒飲譽海內外,使遵義贏得了“中國酒文化名城”的美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