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基本完整的磚室墓中有百余幅磚畫,而面對墓道的墓壁上方居然有耐人尋味的“風花雪月”草書,這是日前寧夏考古人員在搶救性發掘寧夏彭陽縣羅窪鄉張灣村一座古墓時的發現。
彭陽縣是寧夏南部山區的一個貧困縣。古墓位於彭陽縣縣城東北約60公裡的一個小溝裡,是在整理農田時發現的。據參與此次清理發掘的寧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長朱存世和彭陽縣文管所所長楊寧國介紹,墓內並排擺放著兩具人骨骨架,但棺木已經蕩然無存,陪葬的器物很少,僅有一個陶罐和一個陶碗而已,也沒有發現墓志,所以墓主人身份和埋葬年代,都難以做出准確的判斷。從隨葬器物和喪葬特點來看,它應該是宋金時期的墓葬,墓主人應該是個比較富裕的漢族平民,而且在歷史上曾被盜過。
盡管如此,這座磚室墓仍然值得關注,它的考古價值主要體現在內壁四面的磚畫上。這些或壓模,或雕刻在青磚上的圖案,既有植物,又有動物,還有宣傳孝道和教育子女的傳說故事,其中植物圖案有蓮花、菊花、葵花,動物圖案有飛禽走獸。有幾幅罕見的圖案頗為引人注目,有一種圖案,頭部為我國古代婦女的形象,而身子卻與魚沒有區別,應該就是古人說的“鲛人”。而長翅的天馬做奔跑狀,頗有動感。此外,磚畫上還有“臥冰求鯉”“哭竹生筍”等傳說故事。所有圖案的線條都很細,但卻十分清晰,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