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築保護 >> 陝西發現李自成故居遺址

陝西發現李自成故居遺址

日期:2016/12/14 12:23:35      編輯:古建築保護

 

李自成故居遺址

   在資料記載中,推翻明朝統治,建立大順政權,號稱“闖王”的農民起義領袖李自成是陝西省米脂縣人。據史料記載,李自成原名鴻基,明萬歷三十四年(公元1606年)出生於懷遠堡李繼遷寨,為明朝陝西省米脂縣雙泉裡二甲人。

    《米脂縣志》記載:“米脂李姓,分太安裡二甲李氏和永和石樓李氏。一支是太安裡二甲,李自成家庭屬太安裡二甲,明代前由甘肅太安裡遷徙來。而另一支李氏是由山西永和石樓縣遷移到米脂的,二支李氏不屬於同宗同室。太安裡二甲的李氏,是一大族,遍及米脂城鄉各處。”

    “當年李自成是米脂縣人,現在李自成算是橫山縣人。”陝西省橫山縣李自成研究會會長崔青對記者說,歷經多次行政區劃,明朝米脂縣雙泉裡二甲今為陝西省橫山縣石窯溝辦事處長峁墕村,懷遠堡李繼遷寨今為橫山縣殿市鎮李繼先村。因為這種變化,如今在米脂縣城北的盤龍山上有李自成行宮,在橫山縣有李自成祖廟。兩地都自稱李自成故裡。雖然李自成出生在橫山縣,但因缺少足夠的實物證據,橫山縣李自成故居並不被太多人所知。

    這次,橫山縣證明自己的機會來了。

    按照橫山縣李自成研究會副會長方治恩說法,去年6月25日上午,長峁墕村民馮廣玉在該村一處叫敞陽灣的地方耕地時,掉進一個洞穴,竟然發現了一孔窯洞的頂部。隨後,橫山縣文管部門在現場采集了部分瓷片,並將此事上報給榆林市文物保護研究所、榆林市文物考古勘探隊。榆林市文物考古勘探隊副隊長郝志國率考古隊對其進行了為期一周的考古鑽探,“從現場看,該處為一面東微朝南的陡峭坡地,坡度較大,四面山坡環繞,一條自西南向東北的深溝蜿蜒流過。現窯洞已坍塌不用,因水土流失,窯洞遭掩埋成坡地。”

    經榆林市考古勘探隊鑽探得知,此處為一排窯洞式居住遺址。平面呈簸箕形,在南北長200米范圍內,分布有14孔窯洞。其中13孔面向東南,一孔面向西南,組成一個院落。根據高差線,院落東西寬當有30余米。院落南部發現碾盤一個。

    分析出土瓷片確定為明晚期窯洞

    根據歷史記載,長峁墕一代屬典型的黃土高原地貌,黃土覆蓋厚,地表遍布丘陵溝壑,易於開挖窯洞。龍山晚期這裡的先民就以地穴式、半地穴式房子居住。歷史時期除少量磚木結構建築外,平民基本居住於窯洞,“人皆辟土穴以居,數十裡若比鄰”。

    “這組院落式窯洞建築應當說是當時一戶人口較多的大家族的聚居區。14孔窯洞室內面積達319.98平方米。由於只做了鑽探,且布孔有限,鑽探結果難以全面反映各個窯洞內生活設施的布局。”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員邢福來對記者說,不過幾乎所有窯洞內都發現了踩踏面、草木灰屑,踩踏面厚3-5厘米,部分窯洞內發現石板殘片,也發現了灶坑灰,說明這些窯洞曾經長期有人居住、活動。

    除了發現人類活動的跡象,這次考古發現還出土了多件瓷碗殘片和黑釉瓷缸殘片、一件殘銅簪、一枚“開元通寶”銅錢。“從采集的瓷片分析,長峁墕發現的這組院落式窯洞建築使用年代應當為明代晚期。”邢福來說,這個時期與李自成生活的年代相符。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