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築保護 >> 和順模式:古鎮保護的雲南樣本

和順模式:古鎮保護的雲南樣本

日期:2016/12/14 10:02:05      編輯:古建築保護



  和順古鎮在進行商業開發的同時,有效地保護了原有的歷史文化風貌。

  據不完全統計,中國現有“古村落”5000個左右,歷史文化村鎮和鄉土建築遺產之多、地域分布之廣,世界罕見。隨著古鎮旅游對地方經濟的拉動作用越來越大,古鎮也已成為文化旅游地產中較具吸引力的資源之一,也是眾多投資機構的重點關注方向。在對古鎮進行旅游開發的過程中,很多問題也浮出水面,如一些古鎮出現的“空殼”現象;古鎮旅游產品的雷同;當地居民在開發過程中的參與性不足,引發利益糾葛;以及在古鎮旅游開發過程中所出現的旅游發展與古鎮資源保護之間的矛盾等。

  10年前,雲南柏聯集團(以下簡稱“柏聯集團”)旗下的柏聯和順旅游文化發展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柏聯和順公司”)開始進入雲南和順古鎮,在保護和開發的過程中也遇到了這些難題,他們是如何應對的?又是如何創造出古鎮保護與開發的“和順模式”?

  保護文脈是核心

  和順古鎮位於雲南省保山市騰沖縣城西南3公裡處,古名陽溫暾。明洪武年間,來自湖南、四川軍屯的將士在這裡生根開花。清朝中葉,和順人沿著南方絲綢之路“走夷方”闖蕩,造就了一批極負盛名的跨國商號、文化名人,和順古鎮成了雲南的一顆明珠。

  600多年間,各種外來文化在和順古鎮交融,鎮雖小,卻有全國最大的鄉村圖書館;人不多,還有大半居留在世界各地。在這裡,文化有著包容性和多元性。既可以領略徽派建築粉牆黛瓦的神韻,也能欣賞江南古鎮小橋流水的身影,還可以看到西方建築、南亞建築的元素。此外,這裡還形成了大量詩詞、牌匾、對聯、著作,養育了緬甸四朝國師尹蓉、教育家寸樹聲、華僑領袖寸如東、哲學家艾思奇等一大批文化名人。但是,抗日戰爭之後,隨著南方絲綢之路的阻斷和戰爭的破壞,古鎮逐漸沒落。曾經輝煌一時的和順變得沉寂了。

  此後,和順古鎮的發展與國內很多古鎮類似,“前人蓋得起,後人修不起”的現象普遍存在。2003年,柏聯集團進入和順古鎮,與騰沖縣政府簽訂了投資開發、經營管理和順景區40年的協議,對和順古鎮進行整體打造。為此,在兼並原國有企業、承擔全部債務,安排全部員工的基礎上成立了柏聯和順公司,作為和順古鎮旅游文化產業發展的唯一經營主體。

  柏聯和順公司總經理李建華介紹,進入古鎮後,他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對和順建築的特點、歷史、現狀及名木古樹、河流溪水、濕地峽谷等進行了調查研究。為保護好古鎮建築的風貌,柏聯和順公司先後組織專家對和順8萬多平方米的古建築進行調查研究,對古建築的歷史、現狀、建築特色建立了電子文檔,並由政府實施掛牌保護。不僅是古建築,柏聯和順公司對和順古鎮的保護還注重山脈、水脈、人脈、文脈的有機統一。“古鎮的田園風光也被列入了核心保護區,和順古鎮入口處的5萬平方米土地建立了保護帶,濕地、河流、峽谷、樹木都在保護之列。通過梳理河道,大量種植樹木,對30多畝圍海造田的濕地‘退田還濕’,濕地與古鎮親密接觸,還原了一個獨具特色的濕地古鎮。保護好景色,才是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李建華說。

  由於戰爭、政治以及歷史的原因,和順古鎮的不少文化被淹沒。在和順古鎮的保護與開發中,柏聯和順公司十分注重對和順文化的挖掘,10年間先後投入近6億元,建設了滇緬抗戰博物館、大馬幫博物館、民居博物館、宗祠文化館、神馬藝術館、皮影藝術館、木雕織布館等旅游文化項目。

  2005年,柏聯和順公司與收藏家段生馗合作,建設了有7000多件藏品的滇緬抗戰博物館,重現了抗戰文化,這裡也成為民間外交與民間統戰的基地。2007年,在雲南省政府支持下,重新布置了艾思奇紀念館展覽。2008年,該公司又與收藏家合作,建設了有3000多件藏品的大馬幫博物館,再現了西南絲綢古道上和順人的生活方式,保護與集中展示了洞經、神馬藝術、皮影藝術等非物質文化遺產。

  商業配套如何把握好“度”

  不少古鎮景區,新建項目與古鎮原來的自然風光不協調,與原來的歷史文化也風馬牛不相及,缺少文化內涵。但同時,一個旅游項目必然要有一定的商業配套,以解決游客的各種需求。那麼,如何把握好商業化的“度”就成為一個不得不解決的問題。現在國內不少景區商業氛圍過度,景區可能有一時繁榮,但難有長久發展。

  以浙江周莊為例,只有0.4平方公裡的古鎮內,每天進入6000人左右的游客已趨於飽和,但現在最高竟然達到每天2萬人,遠超過古鎮所能承受的極限。同樣,麗江、大理等古鎮在節假日也是人滿為患。上海同濟大學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阮儀三曾對這種過度商業化的現象評價道:“這些古城鎮旅游管理部門一邊以門票收入炫耀攀比,一邊又在為過分擁擠而沒有恰當的控制人流的辦法而苦惱。”

  柏聯和順公司同樣面對過這一兩難選擇。李建華說,最終他們確定的原則是不能過度商業化,要保持和順古鎮的古樸風貌。他們與當地政府協商,拆除了進入古鎮公路兩旁的新建築,並保護鎮邊的大片農田不被開發。此外,他們也沒有像麗江大研古鎮那樣把居民遷出去,而是讓他們保持著自己的生活方式。

  “在商業配套上,我們要求配套設施也要有古鎮特有的文化內涵。如和順人家酒樓是騰沖巨商、富滇銀行香港分行創始人張木欣圖書館的老宅子原地翻修建設的。”李建華舉例,“總兵符客棧是清末騰越總兵張松林的老宅子異地搬遷建設的。這些老宅子的保護建設,既保護了老建築,與和順古鎮的整體風韻也相符,同時又對商業配套賦予了文化意蘊。”

  沒有原住民的古鎮只是一個軀殼

  雲南師范大學教授楊發恩曾寫過一篇題為《和順的歷史與未來》的文章,其中提到了他的憂慮:“近年來的旅游開發,讓我又驚又喜,喜的是和順可以再現輝煌,驚的是生怕在開發中丟了老本。”

  的確,在古鎮旅游開發過程中,遷舊建新的浪潮勢如洪水,不少景區將原住民搬出景區,丟了“老本”。李建華不認同這種做法,“要是將原住民搬出景區,即使修復了古建築的風貌,那也只是一個軀殼。”

  如果在古鎮景區建設中,危害到原居民的利益,景區運營方與當地居民關系緊張,不利於景區的可持續發展。如何處理保護與發展的關系,是全國甚至世界古鎮開發中遇到的難題。

  和順古鎮的開發,同樣存在著這樣的問題。對此,和順古鎮的做法是盡量創造條件讓當地居民參與到旅游業的發展中。柏聯和順公司進駐和順古鎮後,陸續為當地居民提供了近500個就業崗位,該公司300多名員工中,只有總經理是集團派來的,其余的管理干部和工作人員都是和順村民和騰沖當地人。

  在和順古鎮旅游開發的10年中,和順村民辦起了300多個商鋪、200多個民居旅館,有2000多名本地村民通過參與旅游文化產業開始致富。此外,柏聯和順公司還與和順鎮黨委、政府一起,扶持農民發展觀光農業,積極扶持“寸師傅”“雙紅油廠”等食品加工龍頭企業,充分展示和順籐編、圓角刺繡等旅游工藝品,鼓勵居民加工經營翡翠玉石等特色旅游產品,形成和順地方優勢和文化產品的有效融合,延伸旅游文化產業鏈。

  截至2013年底,和順古鎮的旅游銷售收入達到4831.49萬元,為當地增加了1000多萬元稅收。李建華介紹,下一步,柏聯集團計劃再用5年時間,投資23億元,建設“天下和順”,使和順古鎮的文化產業達到每年30億元的銷售收入。

    國際新聞聯盟中國城市頻道 中國規劃網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