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築保護 >> 無錫錢橋赤墩遺址二次發掘 兩個時期墓葬疊加

無錫錢橋赤墩遺址二次發掘 兩個時期墓葬疊加

日期:2016/12/14 12:22:13      編輯:古建築保護

赤墩遺址朱巷地點考古現場

崧澤文化時期墓葬中的陶器

    兩年前,惠山區顯山路延伸段施工過程中,施工方在土墩上發現史前時期的文物,隨即停工上報。無錫市考古研究所現場勘查後,與惠山區錢橋街道協商,展開考古發掘,實際發掘面積800平方米。“第一次發掘的赤墩遺址,位於惠山區錢橋街道舜柯社區王巷。800平方米發掘工作去年已經完成,發掘出崧澤文化時期的祭台,但是出土物比較少,多數是碎陶片。”無錫市考古研究所副所長李一全博士介紹。

    當地老百姓去年曾反映,距離王巷200米左右,在惠山區錢橋街道舜柯社區朱巷建房子時,曾挖到碎陶片和紅燒土。“我們到朱巷考察後發現,這地方空曠,而且台地高於周邊,再加上老百姓撿到的碎陶片,我們認為這下面也是遺址,便決定在錢橋赤墩遺址朱巷地點進行第二次發掘。”李一全表示,朱巷地點的發掘面積也是800平方米。“目前朱巷地點已經完成600平方米的發掘工作。”

    兩個文化時期的墓葬疊加有序

    在第二次發掘過程中,考古人員發現,朱巷地點既有崧澤文化時期的墓葬,也有少部分馬家浜文化時期的墓葬。“赤墩遺址朱巷地點應該是個墓葬區,陸續發現史前時期墓葬51座。在這些墓葬中發現了崧澤文化時期的陶器、玉器,也發掘出具有馬家浜文化特征的陶豆、腰沿釜等。”據李一全介紹,馬家浜文化是主要分布在太湖地區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始於公元前5000年,距今7000余年,到公元前4000年左右發展為崧澤文化,這也意味著7000年前就有人類在無錫錢橋生活居住。“墓葬從崧澤到馬家浜,疊加也很有序。”

    這兩天,考古隊員正在對編號為TN47E1的探方進行發掘。在該探方中,新發現11座崧澤文化時期的墓葬,其中兩座墓葬的隨葬品較多。“編號為M40號的墓葬中,出土了7件玉器、24件陶器;編號為M44號的墓葬中,出土了3件石器、17件陶器。玉器比較完整,十分珍貴。”李一全說,根據隨葬品進行初步判斷,墓主人在當時的部落裡可能地位較高。讓考古隊員興奮的是,該探方地表已采集到馬家浜文化時期的陶片。“現在還在繼續挖掘,這個探方下面可能也會疊加著更早的馬家浜文化時期的墓葬。”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