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心懷崇敬傳承歷史文脈 不遺余力保護發展古鎮
日期:2016/12/14 10:12:41   編輯:古建築保護
古往今來,重慶依托長江黃金水道,與周邊交融頻繁,人事昌達,經濟繁榮,境內各類古鎮或因水道而生,或因鹽業而盛,或因兵爭而設,或因名人而立,其中千年古鎮不在少數,至今仍散發著古樸蒼桑的魅力和朝氣勃勃的生機。
重慶市歷來高度重視歷史文化名鎮的保護和發展,近年來,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多次批示指示,強調要用科學發展觀保護名城名鎮,要以心懷崇敬之情對待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增強城市的軟實力,提升城市的品牌度和綜合競爭力。2009年,市委三屆五次全委會通過了《中共重慶市委關於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決定》,要求做好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的保護與利用。2010年,市政府出台《關於加快中心鎮建設的意見》(渝府發【2010】90號)文件,將中國歷史文化名鎮納入市級中心鎮體系,同等享受300萬專項資金補助、200畝用地指標、金融智力支持等相關扶持政策,並將完成情況納入對各區縣和市級相關部門領導班子年度工作實績考核,形成了全市上下一盤棋,共同推進名鎮保護與發展的大好局面。剛剛結束的十七屆六中全會強調指出,要加強國家重大文化和自然遺產地、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建設,抓好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這更加堅定了我們保護和發展歷史文化名鎮的信心。
“十一五”以來,我市歷史文化名鎮保護與發展工作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保護抗戰文化、紅巖文化、陪都文化、巴渝民俗文化等先進文化為核心,探索和積累了一些經驗。在古鎮發展規劃上,充分發揮政府主導、專家支撐和公眾參與的作用,探索開展名鎮總體規劃、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環境保護規劃“四規疊合”;針對我市歷史文化資源的構成和特點,以巴渝文化、抗戰文化、陪都文化為主打牌,助推古鎮的文化大發展大繁榮。例如江津區白沙古鎮、榮昌縣路孔古鎮等抗戰文化名鎮,以舉辦抗戰文化節等為手段,大力弘揚抗戰文化、愛國精神;為了能使經濟發展、旅游開發、人居環境改善與古鎮保護相得益彰,我市探索出獨有的“重慶模式”,實現歷史、生態、民俗、市場、創意的科學融合,走出了一條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歷史文化名鎮的保護和發展,對於改善民生,推動城鎮化、統籌城鄉一體化,促進“縮小三個差距、促進共同富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有著重要意義,對於增強城市軟實力,提升城市的品牌度和綜合競爭力起著重要作用。在推進我市16個中國歷史文化名鎮的保護和發展過程中,我們堅持注重挖掘和培育這些古鎮的文化特色、建築特色和產業特色,盡心盡力地保護古鎮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對需要修繕的古鎮建築修舊如舊。並同步推動古鎮傳統產業和特色旅游產業發展,使“走馬民間故事”、“塘河婚俗”等一大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得以傳承,使大量的明清建築、民國建築、特色民居得以修繕留存,使數以萬計的古鎮居民得以增收致富。
古鎮承載著厚重的歷史文化,保護古鎮其實就是傳承城市文脈,為子孫後代積“文”德。不可否認,囿於多種原因,一些古鎮在發展過程中遭受到令人扼腕的破壞,有的同志甚至將古鎮的保護和發展看成一對天生的矛盾。我們認為,古鎮的保護和發展並非不可調和,可以將兩者有機結合起來,在保護中求發展,在發展中強保護。對於古鎮保護,要注重立法保護、規劃保護,以產業發展帶動保護,以政策支持加強保護,以眾智眾慧推進保護,按照古鎮保護規劃,重點保護古鎮核心區,協調打造古鎮發展區,真正使古鎮文化能傳承、古鎮經濟能發展、古鎮民生能改善。
保護和發展好歷史文化名鎮,必須堅持以人為本,探索保護的新模式、新方法,實現古鎮保護與改善民生有機結合,實現古鎮保護與經濟社會和文化和諧發展有機結合;必須進一步理順歷史文化名鎮管理機制,完善相關決策機制,處理好建設與保護的關系,尊重文化遺產所在地人民群眾的權益,通過溝通協調以及多部門協作參與,共同做好歷史文化名鎮保護與發展工作。下一步,我市將妥善協調好經濟建設、社會發展和歷史文化保護的關系,深入研究古鎮保護的發展方向、建設規模、運行模式、保護方法,構築古鎮保護的科學理論;認真貫徹落實《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加快建立健全我市名鎮名村保護體系,強化政府職責,落實層級責任,使各項工作再上一個台階。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當前,我市正處於城鎮化加速發展階段,推進城鄉統籌發展,保護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延續歷史文脈,彰顯城鎮人文特色,是重慶實現科學發展、建設宜居城市的一項重要任務。我們相信,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社會各界的廣泛參與和支持下,能探索出一條適合我市歷史文化名鎮保護和發展的新路,為我市“縮差共富”、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做出新的更大貢獻!重慶1月7日電 記者林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