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日夜間,網友李先生發帖稱安昌江邊堆山附近河道發現疑似烏木。(11日)下午,記者與市文物局考古隊長宋建民前去現場查看後證實,李先生看到的古木確實是烏木,但樹種、材質一般,價值不大。
網友爆料
安昌江邊挖出兩根烏木 李先生告訴記者,他前日與一群人文愛好者沿著安昌江徒步考察古驿道遺址,途經邊堆山下寶成線鐵路橋附近時,發現河道上有兩根發黑的木材,懷疑是烏木。因為自己對烏木沒有研究,李先生就將照片傳到網上,希望能有行家證實。
昨日下午,根據李先生提供的線路,記者與宋建民找到了疑似烏木。現場共有兩段木材,一段長3米左右,另一段長6米左右,最大直徑約80厘米,樹皮發黑、干裂翹皮,樹干多處有明顯坑洞。據附近群眾介紹,去年11月前後,有人從河對岸把這兩根木材轉運到了這裡。
專家勘察
確為烏木但價值不大
在仔細查看後,宋建民稱這兩段木材確實是人們常說的烏木,但樹種、材質一般,價值不大。根據其形成的狀態及樹木體量分析,其年代距今約5000年左右。從形狀上看,兩段烏木應該是一根樹折斷後形成的。
據宋建民介紹,在附近的永興、普明等地,過去都曾經發現過大型烏木,由此可以初步斷定,在距今約5000年前該區域植被較好,林木高大茂盛,但因突發泥石流、山體滑坡或洪水等自然災害,一些林木瞬間被掩埋,長期在缺氧的狀態下逐漸炭化成烏木。因此,如果能確定此次發現烏木的最初所在地,這對研究當時綿陽周邊環境、自然變遷有一定作用。(張登軍)
烏木:是川渝一帶對陰沉木的俗稱,有“東方神木”和“植物木乃伊”之稱。因地震、洪水、泥石流等,地上樹木被埋入古河床等低窪處,在缺氧、高壓狀態下,在細菌等微生物的作用下,經長達成千上萬年炭化過程形成烏木,故又稱“炭化木”。
烏木主要分布在四川盆地大江及其支流區域,大多數烏木的年代為距今兩千多年至四萬年之間。
烏木多有大小裂紋,一般只做小件工藝品等,少有大件家具流傳;其價值由以下因素決定:木質好壞、樹種、粗細、碳化度、外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