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范氏家廟如意斗拱及八仙木雕

朱氏祠堂正立面照
湖南汝城,一個多民族居住的偏邑山縣。這裡山青,享有“鑲嵌在五嶺山麓的一顆璀璨的明珠”之美譽;這裡水美,素有“雞鳴三省,水注三江”之雅稱。山光水色之間,一座座滄桑、厚重的古祠堂,昭示著這個邊陲小縣悠久的歷史沉淪與深厚的文化積澱。
目前,汝城縣共保留有始於宋元、盛於明清時期的古祠堂710多座,它們大小不一,風格各異,星羅棋布,點綴著汝城縣的山山水水。然而如何保護和利用好這些珍貴的文化遺存,並打造成為汝城的文化名片,是一個值得深入探討與研究的話題。
現狀: “湖南古祠第一”
汝城縣位於湖南省郴州市東南部,地處湘、粵、贛三省交界處,全縣轄15個鄉8個鎮,總人口40萬,其中少數民族人口6.8萬,占郴州市少數民族人口的70%。自古以來,280多個姓氏的漢、瑤、畲、壯等多民族在這裡繁衍生息,創造了輝煌的地域文化,留下了許多文物古跡。其中,汝城古祠堂群堪稱中華文化遺產中的奇葩。
目前,古祠堂遍布汝城縣每個村落,村村有祠堂,姓姓有祠堂,有的村甚至建有6至7座。大部分祠堂為明清時期各氏家族興建,尤以明代所建的祠堂體量大、技藝精。全縣尚存古祠堂710余座,其中保存完好的祠堂300余座。
根據姓氏地方始祖及分脈,汝城古祠堂可以分為總祠、家廟、宗祠、公祠、家祠幾個等級。其中,總祠是一個較大區域的姓氏家族共同建造的祠堂,如汝城縣上黃門街的朱氏總祠便由中南3省18個市縣的朱氏族人捐建。家廟是為紀念某姓始遷本縣始祖所建的祠堂。宗祠是為紀念某姓在某村祖先所建的祠堂,規模僅次於家廟。公祠為宗祠之後的分祠,是某姓的分支房派所建的祠堂等。
90%以上的汝城古祠堂建於明清時期。其中,大坪鎮溪頭村的宋氏宗祠始建於宋理宗紹定四年(1231年),是汝城縣最古老的祠堂之一。由於建造時代早、建築風格獨特、數量眾多、規格宏大等,2003年4月,汝城古祠堂群被湖南省文物專家、學者認定為研究明清時代古建築藝術、宗法文化、藝術教育等歷史現象的實物標本,被譽為“湖南古祠第一”。2006年5月,全國政協委員、湖南省政協副主席、中科院院士姚守拙為汝城古祠堂題贈了“古祠堂之鄉”。
價值: 文化的結晶 歷史的見證
祠堂,它承載著族群的感情寄托與親情倫理,是家族尋根問祖的精神家園,是維系一個家族情感的紐帶。汝城的先民或慕汝城山水,或仕宦留居,或躲避戰亂等,他們聚族而居,一村一姓,以血緣為紐帶,形成了一個極強的宗族組織。為了與祖先們保持精神上的聯系,不忘祖根,族民們便修建了祠堂以奉先祖神靈。
“欣賞一座古祠堂,猶如穿越一段歷史的長廊;會晤一座古祠堂,猶如聆聽一位蒼老明世的長者心聲。”這是不少人欣賞完古祠堂後的感悟。融宗族文化、禮儀文化、民俗文化、建築文化等於一體的古祠堂,是汝城特有的民俗文化結晶,是見證汝城歷史與變遷的“化石”。
徜徉於古祠堂間,雙龍戲珠紋飾、浮雕、透雕、彩繪等精湛的裝飾藝術,讓人仿佛穿越了時光隧道,置身於明清時期的樓宇台閣之中。花鳥蟲魚、梅蘭竹菊、瑞獸、吉祥紋飾等精美圖案,既寄托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有懲惡揚善的教化意義,也體現了湖南明清時期裝潢藝術的特色與水平。
土橋鎮金山村的盧氏家廟(敘倫堂),始建於明萬歷三十三年(1606年),2006年5月31日由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盧氏家廟坐西南向東北,門前18米左右有一個直徑30米左右的半圓形池塘,據當地人介紹,“氣聚成水,氣動成風”,池塘有聚氣之功。池塘之外有數千米的空曠之地,暗示“門前開闊,鵬程萬裡”。祠堂的左右兩邊是居民住宅,其高度都在祠堂2/3左右,左右基本對稱,其位置都在祠堂稍後一尺左右。遠遠望去,祠堂就像一個龍頭帶領一群子孫向前邁進,充分體現了古人尊重並繼承祖先優良傳統和個體發展服從整體和諧的設計思想。祠堂的大門兩側,各有一個大小相同的側門,顏色以紅色為主,有主次分明、左右對稱之美感。檐下如意斗拱下額浮雕了多種彩繪圖案,龍鳳八仙、雙龍戲珠等圖案栩栩如生。額枋正中書藍底金字“南楚名家”赫然醒目。祠堂內有兩個天井采光,有天地氣場相通之意,旨在“天人合一”。
汝城古祠堂的平面布局大都采用三間二進或三間三進的形式,兩進之間設有天井,形成對外封閉、對內敞亮的風格,既便於通風和采光,又便於排洩雨水。大部分祠堂各進之間逐級遞升,有“步步高升”“連升三級”的寓意。祠堂的建築面積一般在300平方米至400平方米之間,大的上千平方米,主體建築位於中軸線上,兩側或一側另設祭祀庫、廚房等設施。廳堂內的梁柱采用粗大獨根木柱構建,氣派、穩重。一些祠堂兩旁設有“禮門”“義路”的巷道,是仿文廟建築格局。
汝城古祠堂中的碑刻有著明確紀年,在古建築考古學上為湖南明清古建築的分期斷代提供了客觀的標准。古祠堂就像一部建築百科全書,令人流連忘返。
展望:亟待保護 走旅游開發之路
由於地勢復雜,交通險阻,加上汝城人素有修祠護祠的歷史傳統,近代社會幾次較大的文化破壞運動基本沒有對汝城古祠堂產生較大的沖擊,因此,汝城古祠堂得以較好地保存下來。它們是祖先給後人留下的珍貴文化遺存,是研究古建築、古文化、古宗法、古民俗的重要文物實證。
為了保護好古祠堂,近年來汝城縣做了大量保護工作。一是遴選了一批科學價值、藝術價值、文化價值較高的古祠祠堂申報各級文物保護單位,提高古祠堂的保護級別。2009年,津江朱氏祠堂、朱氏總祠、范家范氏家廟等10座古祠堂捆綁申報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目前已經通過了專家組的評議。二是制定了《汝城縣古祠堂保護辦法》,加強古祠堂的保護、管理工作,規范古祠堂的維修工程。三是增加古祠堂維修經費。自2009年起,汝城縣設立了古祠堂保護維修的專項經費,並列入財政預算,采取以獎代補的方式,對保護古祠堂維修保護有功的村組進行表彰。
盡管各項保護工作有序推進,汝城古祠堂的保護仍然存在諸多問題與困難。首先,古祠堂分布廣而散,加上產權屬於村民,文物管理部門很難對其進行有效的管理與約束,保護古祠堂基本只能靠村民自發組織。其次,古祠堂的保護點多面廣,維修任務大,由於經費有限,目前只能按照“重點保護,分級對待”的方法保證重點文物的修繕,一些條件較差的村落古祠堂因長期得不到修繕而致損毀。再次,由於缺乏專業的技術指導,村民自發的修繕工作全憑自己的喜好選擇材料和工藝,古祠堂失去了原汁原味而“黯然失色”。
文物保護的原動力在於發揮作用,能在保護中創造效益,就能更好地推進保護。走旅游開發之路,或許是保護和開發汝城古祠堂的有效途徑。相關部門要在加強宣傳力度、提升古祠堂認知力度的基礎上,邀請一些省內外著名的文物、古建專家,對汝城古祠堂進行深入考察調研,為古祠堂保護和開發出謀劃策。同時,選擇一批最有旅游價值的古祠堂,組成一條精品旅游線路。具體操作可以嘗試“五個一”工程,即一套辦法、一個公司、一條線路、一本書、一本畫冊,探索出均衡各方利益的新機制,發揮各方積極性投入到古祠堂旅游開發中。各氏祠堂可以在祠堂內開設本家族的陳列展覽,陳列一些圖片、家族遷徙史、姓氏淵源、詩書文章等內容。古祠堂還可以加強村莊環境治理,利用古祠堂周邊的古民居創辦特色農家樂,展示當地的民風民俗、民間特色技藝和飲食,吸引人們前去觀光旅游。
汝城古祠堂的保護與開發,應該是可以期待、大有作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