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築保護 >> 福建華安土樓

福建華安土樓

日期:2016/12/14 19:23:34      編輯:古建築保護

位於福建省華安縣仙都鎮大地村的大地土樓群,距漳州八十公裡、距廈門一百四十七公裡,由“國保”二宜樓、南陽樓和“縣保”東陽樓組成,均為蔣姓祖孫在“康乾盛世”所建的大型住宅,是古代中國夯土建築一大奇跡。樓群受蜈蚣山、大金面山、虎形山、大龜山、獅子山環抱,其擇址呈現出驚人的幾何學圖形。樓群的建築平面布局獨具特色,防衛系統構思獨創,構造處理與眾不同,建築裝飾精巧華麗,而且山水環境宜人、人文景觀豐富,總體布局貫穿以人為本,天人合一的思想。以“圓土樓之王”、“民居瑰寶”華安二宜樓為主體的大地土樓群保留著三千年前商代夯土造屋的建築技術,它們不僅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神話般的建築模式”也是傳統文化可見、可觸、可感的呈現。

二宜樓被喻為土樓之王,位於華安縣仙都鎮大地村,清乾隆五年即1740年始建,落成於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前後建造30年,占地面積9300平方米,直徑 73.4米,是省內同類建築中單體最大的雙環圓形土樓,素有“神州第一樓”、“民居瑰寶”等諸多美譽。

1996年,二宜樓被國家核定公布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是第一座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土樓。

二宜樓寓意宜山宜水,宜家宜室,是單元式與通廊式有機結合的典范,全樓分為16個單元,共有房間244間,樓內共存壁畫226幅,彩繪228幅,木雕349件,楹聯163副,內容有花鳥、山水、人物等,在福建土樓是獨有的,在中國民居中亦屬罕見,堪稱民間藝術寶庫。

二宜樓樓內還有西洋半裸女畫像、西洋鐘和上世紀30年代的美國《紐約時報》和《紐約晚報》,見證與世界各地交流的史跡。它融歷史學、地理學、建築學、軍事學、哲學、美學和民俗學為一體,整個建築追求天地人和諧的統一,是中國傳統風水理論的一大實踐。

土樓研究專家稱,二宜樓具有“八最”特點:環境最宜居、布局最獨特、防衛最周密、外牆最厚實、設計最科學、壁畫最豐富、保存最完整和獲得“國寶”最早。


位於南陽樓西側的東陽樓,建於清嘉慶二十二年即1817年,系二宜樓建造者蔣士熊之孫太學士蔣宗杞創建。背靠獅子山,為方形土樓,按中國傳統“風水”理論,意含“獅子踏印”。坐西北朝東南,占地 2200平方米,平面高2層、 11米,面闊 45.81米,進深 26米,主樓有住房36間,廳4個,內通廊式。整個建築呈前低後高,等級分明,建築設計構思已由防御為主向追求舒適轉化。2000年3月,東陽樓被公布為華安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南陽樓位於二宜樓東南側,相距約一百五十米。建於清嘉慶二十二年(1817年),系二宜樓建造者蔣士熊之孫蔣經幫所建。為雙環圓形土樓,斗拱雕花刻草,裝飾精細;石匾石刻雕工精致,祖堂前的抱鼓石四面雕刻數十種吉獸神禽;門堂供案靈桌等為清代遺物。該樓因背靠獅子山,按中國傳統“風水”理論,意含“獅子踢球”。坐東南朝西北,占地3100平方米,樓高 13.25米,直徑 51.6米,設4個單元,每個單元均為7開間,共有房間96間。南陽樓在三層設有內外通廊溝通全樓,是福建省兩大民系——客家民系、福佬民系之福佬民系地區的土樓中單元式與通廊式有機結合的經典之作。 2006年5月,南陽樓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齊雲樓是保存完好的歷史上的第一座福建土樓。位於華安的上坪村,齊雲樓據說是目前所發現的最古老、有確切紀年的土樓,建於明洪武四年(1371年),至今630多年,因而被稱為是“土樓之母”。它位於一座小山上,平面呈橢圓形,系由唐代名將郭子儀的後裔遷閩時所建。

  土樓雖歷經數百年的風雨剝蝕,除內部的房屋倒塌了一些外,其外牆大體完好,仍巍然屹立。齊雲樓除大門外,東西兩側各有一小門,這在土樓裡極為少見。據介紹,兩個小門各稱“生門”(西門)和“死門”(東門)。傳說清初期有些反清復明人士退守到齊雲樓,被圍到糧盡時,開始有人突出樓去逃生,結果從生門逃出的人大多數生存下來,所以後來此門就被叫做“生門”,而從死門逃出的多數被抓砍頭,後來此門就叫做“死門”。後來樓裡人按相應的規矩,婚嫁迎娶都從西門(生門)進出;而遇上出殡送葬,則一律從東門(死門)進出。由一個悲壯的傳說帶出了一個奇特的名稱及風俗,頗具風趣。

在華安不僅擁有著名的大地土樓群,華安縣沙建鎮上坪片區,這個由岱山、庭安、寶山三個村組成的小區域,還分布有“萬歷三樓”。國內專家睹其“真容”後,莫不驚愕、叫絕。顧名思義,“萬歷三樓”均建於明朝萬歷年間,分別為齊雲樓、日新樓及昇平樓。其中,坐落於寶山村的昇平樓乃目前國內現存的唯一一座外牆使用花崗巖條石砌成的圓形土樓,形似“古羅馬斗獸場”。


  昇平樓外牆高 10.5米,底層牆厚 1.3米左右,向上略有收減。石料加工精細,鑿枘相應。外牆也沒有用灰料勾縫,基調厚重。全樓共三層,在二樓與三樓地板的高度,外牆還故意凸出兩圈 15厘米左右厚的條石,似妙筆生花一般,使外牆產生了裝飾,並有了大與小、粗與細的變化,整體效果疏密有致。令人稱奇的是,昇平樓外牆雖是石砌,可並不承重,整棟樓是內部的木構架承重。


  昇平樓的中心庭院,同樣是用條石鋪地。庭院中心呈方形,外圍呈圓形,寓意天圓地方。現在,昇平樓經過重新修繕後,已正式對外開放,迎接四面八方游客共享其滄桑與風韻。


  全樓最奇特之處,在於外圍石牆的一周,設有一些藏兵洞。洞的平面呈三角形,裡側大、外側小,外側僅有一層石料與樓外相隔。躲藏在洞裡的人,從石縫向外可以瞭望,但外面的人卻無法從外牆的石塊中找出哪是藏兵洞。這種防御設計在別的土樓內還尚未發現。

日新樓被譽為土樓中的圓明園,日新樓中的原住民鄒氏是宋代福建泰寧縣狀元鄒應龍的後代,明太祖洪武九年即1376年遷到華安上坪,即開始著手修建日新樓,到1603年方完工,前後歷時二百多年。

  1. 上一頁:
  2. 下一頁: